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00篇
  免费   2301篇
  国内免费   572篇
管理学   509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783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985篇
丛书文集   11881篇
理论方法论   3251篇
综合类   57331篇
社会学   1460篇
统计学   753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522篇
  2021年   560篇
  2020年   611篇
  2019年   512篇
  2018年   516篇
  2017年   640篇
  2016年   866篇
  2015年   1375篇
  2014年   3777篇
  2013年   2970篇
  2012年   4534篇
  2011年   5524篇
  2010年   4472篇
  2009年   4561篇
  2008年   4846篇
  2007年   6241篇
  2006年   6453篇
  2005年   6006篇
  2004年   5635篇
  2003年   5573篇
  2002年   4388篇
  2001年   3784篇
  2000年   1947篇
  1999年   465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Since the 1990s, the introduction of a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have been accompanied by a new urban poverty related to lay‐offs and unemployment as well as by large‐scale rural–urban migr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urban poverty of the ‘Three Nos’ (no relatives or dependants, no working capacity and no source of incom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new urban poverty in China under market transition and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poverty creation. Instead of considering Chinese new urban poverty only as a result of market mechanisms, it argues that the state as the manipulator of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does matter in the creation of new urban poverty, and that the cleavage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institutions further intensify it. Specifically,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creation of new urban poverty are examined in detail: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policy,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volu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相似文献   
652.
西方现代性源起的中国灵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曾经作为西方现代文化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三种形象类型,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马可·波罗时代强调的是物质上富强的中国形象,门多萨时代强调的是制度上完善的中国形象,伏尔泰时代强调的则是一个思想上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中国形象.在西方现代性经验中纵深研究中国形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性是一个跨文化空间生成的概念,正如中国现代性离不开西方的启蒙,西方现代性中也有中国灵感.  相似文献   
653.
中国古代的喜剧美具有一种崇生意识的原始基因,但其受到了封建正统文化的长期压抑和扭曲。20世纪初,随着封建传统权威的颓落和科学思想、个性意识的传播,备受压抑的生命意识逐渐被激活。中国现代喜剧的实际创作由此产生了一种重视“趣味”和着意发掘丰满人性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654.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其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落后,问题很多,如何治理黄土高原一直是个难题。若能抓住关键突破口,如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建设基本农田,解决粮食问题,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等,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问题便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55.
21世纪,合作将成为时代的基本精神。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尝试一种合作管理模式,是新时代教育管理领域的具有探索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656.
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政策忽视了县城的建设与发展,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县城在县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没有显现,辐射带动功能也还不强,县城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郴州是南方典型的丘陵山区,文章在实证分析其主要县城经济的基础上,对县城经济的发展思路问题进行了探讨,要加快县城经济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解决好资源聚集、产业聚集、市场聚集、人口聚集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7.
素质教育是现阶段中国教育学界最热门的话题,各界都在从各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方面普遍面临着问题,各所中专学校招收的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用人单住心目中反映也不好,如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以下四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58.
读者·作品·召唤结构--关于多维文学接受的一种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中,“读者”是最后一个进入研究领域的。注重读者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过程事实上涉及到接受主体的一切方面,并通过作品的阅读评价曲折地反映出来。受伊瑟尔认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式的存在启发,我们提出读者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召唤结构”,并主要通过心理学和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为文学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做出一个尽可能清晰的理论描述,使文学解释获得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立足点,进而对读者的接受心态起到一个预先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9.
陈亮的“义利双行”是基于他对“王霸”的认识展开的。他辨析王霸之道的用意在于完善其事功理论,并在“至公”的前提下混同王霸,进而提出“立心之本在于功利”的主张,肯定了利欲的合理性。陈亮与朱熹之间,由王霸之辨到义利之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三代、汉唐而展开的,但究其本意,又绝非为古而古,而是想通过历史的得失,探讨立身处世的道理。朱熹崇义绌利,义利不两立。陈亮则以王霸并用为出发点,主张有利方有义,无利则无所谓义,因而义利双行,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60.
“中立”,作为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理念从古罗马时代至今未有改变。有所缺憾的是,与中立理念在诉讼中的应有地位相比,诉讼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中立的重要价值,对其理解过于狭窄,现有制度对诉讼中立性的保障或体现也有所不足,影响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实现。因此,笔者从广义的中立观出发,以司法鉴定制度作为切入点,对其中有违中立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管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