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5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83篇
人口学   60篇
丛书文集   168篇
理论方法论   166篇
综合类   1096篇
社会学   286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比较汶川地震一年后两个受灾程度不同的地区的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PTG)的情况,并研究创伤后成长与抑郁症状和PTSD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版事件影响量表(CRIES)等问卷对大足中学(一般灾区)和敖平中学(极重灾区)的428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大足中学的学生PTGI得分显著低于敖平中学的学生,CDI得分显著高于敖平中学的学生,两校学生CRIES总分差异边缘显著,主要是大足中学学生在侵袭分量表的得分高于敖平中学学生;两学校学生的PTGI得分与CDI得分均为显著负相关,PTGI得分与CRIES得分相关不一致。结论:震后一年,极重灾区的中学生比一般灾区的中学生有更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且有更少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82.
前移民时期早已达成迁得进的目标,业已完成移民迁建使命。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正成为新时代后移民时期达成目标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武广新区城中村三峡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观察维度,考察了城中村语言景观,寻找语言景观的使用特点、使用规律和语码选择背后透视出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城中村语言景观与三峡移民对迁入地的语码身份认同以及对迁出地的地域身份认同具有同构关系;三峡移民对迁入地及武广新区城中村的地域身份认同感处于中等稍弱层级。这表明:三峡移民的需求层次正处于由谋生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关键节点。文章分析了其动因,提出了其对策。这对有效解决三峡移民需求层次转变关键节点中出现相关新问题,以及对有效解决三峡移民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问题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沙琼村僜人文化生态旅游的具体规划设计实践,探讨"以僜人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体系,以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与现代社会的"回归自然"、"回归传统"为基本理念,注重僜人文化传统,保护传统形态,维护和改善整体环境,引入新文化内容,进而对沙琼村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今后西藏林芝地区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抑郁症的认知理论阐释及其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在当今社会呈多发趋势,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因素在抑郁症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认知偏差和悲观性归因风格是抑郁症产生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社会规范、家庭教养、他人评价、个性特点等因素影响着个人认知方式和归因风格的形成;归因训练和认知治疗是干预抑郁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5.
村干部因直接接触上访群体和落实信访政策而成为信访研究热点。多数研究文献对村干部的定位是上访事件筛选者,忽视了村干部在信访制度中的多重身份。在转型时期的信访制度下,村干部不仅是沟通“国家—社会”的双向代理人:既协助国家维持基层稳定又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且可能成为上访制造者:或因侵害村民合法利益使自己成为信访事由,或因治理需求和私利驱动参与村民上访。这些都表现出信访场域中村干部的身份的复杂性,其生成与“国家—社会”的结构夹缝、信访制度的刚性和资源下乡的拐点密不可分,分析这三重逻辑有助于全面理解基层官员与制度运作之间的互动和乡村治理权力再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6.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1 800余年,中国历代王朝的“编户齐民”一直在2 000万人至6 000万人之间徘徊,全国的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8亿亩左右,县的数量大体保持在1 500个上下,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属于一种“小县制”。同时,县以下还有乡里制度和以什伍编制为基本组织原则的保甲体系,皇权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其政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无事不管。因此,由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纯属于一种毫无历史根据和主观臆断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87.
随着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我国村民自治建设进入了规范化阶段,乡村之间的权力关系因此也得以确认。但现实生活中乡镇政权与村民委员会之间仍然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交织状态。作者以鄂西黄村的实地调查来了解当前乡村权力的真实现状。  相似文献   
88.
寨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其修筑的时间、空间皆与区域的战争形势有着较大关系。清代四川省由于多次大规模战乱,迫使乡民修筑了数以千计的寨堡。寨堡的命名主要可分为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因人文社会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地形、水文、土石、植物等,后者包括姓氏、寺观、神祇、嘉名、人物、神话、形象、纪事等。寨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寨堡的选址、用材、作用、历史、精神等内容。  相似文献   
89.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有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揭示了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而“类熟人社会”与其相对应,形成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互补性解释。在东部地区工业型村庄中,通过原生型社会关系与建构型社会关系,人们的“熟悉”感开始建立,但最终却形成了“熟而不亲”的类团体格局。类熟人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在流动社会里,通过“区隔化”和“聚类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计的维持。过日子的区域差异,也使得各群体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90.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附近,把吉村高山汉现存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延续和发展.把吉村的古法造纸包括砍竹、浸泡、淘洗、舂料、打槽和加"滑水"、抄纸、压纸、晾干、揭纸等工序,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工艺流程十分相似.把吉出的纸又称为"火纸",主要用于祭祀鬼神.把吉古法造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应做好其保护、旅游开发的规划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