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562篇
社会学   99篇
统计学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以大学生网络漫画中流行的“暴走漫画”为切入点,在肯定网络美术作品用自主参与的草根式绘画语言反映学生心理与生活状态的同时,指出了由于大学生自身视觉审美素养不足而造成的在网络美术鉴赏与创作中亚审美流行、实践能力缺失、网络审美意识淡漠等问题。分析了在高校美术素质教育体系中建设网络美术鉴赏与实践类课程,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以高水准的鉴赏与创作能力参与网络美术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
康德启蒙的延宕不仅因为启蒙自身的复杂性,其根源在于作为印刷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具有视觉性局限、世俗性悖论和技术性困难。通过对麦克卢汉所述电子时代文化的听觉性、神圣性和技艺性的分析,它们或可成为电子时代启蒙的希望。这样,媒介学家麦克卢汉将进入启蒙问题,实现对康德启蒙的麦克卢汉延伸。  相似文献   
63.
The lack of atten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to representations of disability in films from the Middle East has led to an incomplete picture of representations of disability in global cinema. For instance, the diverse meanings of disability in Iranian cinema and the influence of disability on the emergence of Iranian New Wave cinema have been almost completely ignored by scholars. A number of award-winning films from Iran have featured disability as central to their narratives – such as The House is Black (1963), Taste of Cherry (1997), The Color of Paradise (1999), The Willow Tree (2005), and The Painting Pool (2013). Disability in these films serves alternatively as a symbol of spiritual possibility, a mark of marginalization, and a covert social critique. These films examine the emotional, phys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disability, while celebrating the cultural power of film to challenge social, religious, and artistic barriers.  相似文献   
64.
长期以来,企业或品牌的标识大都是凭主观设计而诞生的,但在品牌的成长过程中,遇到需要衡量品牌标识是否合理、其视觉效果是否强烈以及其在品牌资产中的地位时,就得找到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告诉我们哪种方式是有效的。作者运用美学营销知识探讨了识别品牌标识的研究方法,同时指出,研究和衡量企业或品牌的标识有助于帮助企业制订营销和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65.
重建阅读文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宪指出,在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进程中,似乎有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那便是图像对文字的"征服"。我们应该关注视觉文化强势所造成的阅读文化困境,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立场,重建阅读文化,培育阅读文化。金元浦指出,新世纪的视觉文化转向是在当代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发生的人类划时代的媒介革命的表征,具有建构的后现代性。当代视觉文化遇到的最具前设性的问题是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倪伟指出,视觉文化的核心是探讨与"看"的实践相关的种种问题。"看"的方式根本就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视觉文化研究应抓住中国的现代性经验不放,在融会各种进步思想的基础上,突入深广的社会历史领域,展开批判性的清理和重建工作。曾军指出,20世纪西方文化理论思潮为观看研究提供了意向主义、构成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路径,但各有研究的困境:意向主义思路对理想观看的描述性分析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构成主义思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主体"的有意忽略;而在"现实主义"思路中,无论是批判理论还是视听统计,关注的其实都是将观者定位为被动性的前提之上的"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66.
在1930-1940年代的东北沦陷区文坛上,梅娘的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视角寻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对母爱的渴求在梅娘的感情经历和小说创作上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这一主题体现了梅娘对爱与生的渴望和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67.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研究迎来新的机遇与平台,为系统梳理国内品牌营销领域研究的发展阶段、前沿热点及营销方式,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品牌营销CSSCI期刊论文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文献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内品牌营销经历了缓慢发展、繁荣发展、稳定发展三个阶段,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营销、大数据时代品牌传播及价值共创是研究热点;营销模式升级下品牌营销与新媒体融合的研究、品牌价值共创对品牌形象及品牌资产的研究、品牌营销研究方法创新性的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品牌国际营销的研究等是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8.
从产品形象相关研究的角度出发,使用视觉识别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用户对产品某一特征变化的反应,通过用 户识别差异性分析,寻找用户的敏感特征单元作为产品的识别单元。研究期望为具体企业产品差异性设计及产品形象 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夹缬是一种拥有民间传统工艺的纺织品,亦是最古老的一种印染技术。夹缬特殊的生产工艺和用材用料使它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特性。夹缬图纹中的形状、表现形式等揭示了其图纹中内在的视知觉意象,反映了以中国"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宗法伦理、图腾崇拜和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涵。夹缬图纹的象征意义具有独有的社会价值:在设计夹缬图纹时,当代工匠以永嘉昆曲与温州婚嫁习俗为元素进行创作,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习俗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夹缬繁复精细的雕刻过程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夹缬中的靛花是由板蓝根和青黛组成,其无色素融合符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环保理念与加工产品的诉求。  相似文献   
7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video recordings showing micro‐situational events that preceded the 1995 Srebrenica massacre in which more than 7,000 Bosnian‐Muslim men were killed by troops of the Bosnian Serb Arm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equential unfolding of micro interactions and emotional dynamics that preceded the atrocity. Micro interactions constitute situational turning points toward, or away from, atrocities. Even if there are preplanned plots or macro‐structur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that lead particular persons to be motivated to commit violence, a micro‐situational, emotional momentum is needed for atrocities to occur. The article brings together the analysis of video material of violent situations with Ekman’s research tools for emotional cues and Collins’s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 of viol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