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90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149篇
管理学   26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4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64篇
丛书文集   1970篇
理论方法论   627篇
综合类   10583篇
社会学   897篇
统计学   37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661篇
  2013年   825篇
  2012年   796篇
  2011年   921篇
  2010年   744篇
  2009年   762篇
  2008年   880篇
  2007年   1095篇
  2006年   1150篇
  2005年   1078篇
  2004年   1019篇
  2003年   1023篇
  2002年   846篇
  2001年   697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80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48篇
  1979年   44篇
  1978年   50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日本德川时代阶级统治的支柱身分等级制,首开政治与经济二元分离的先河,将政治和经济领域分别交给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士农工商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源.德川幕府260多年的和平,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都与身分等级制下身分、职业、道德、多元价值与社会秩序的整合密不可分.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从历史因果关系来看,身分等级制的基础--权力与财富分离,弱化了统治者自身,武士走上了自我消亡的不归路,农工商则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各得其所、多元追求的价值观念,大众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许多属于"现代化"的因素,预先为日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12.
文本中形象迥异的姜尚公老爷与白嘉轩,如果两者被还原到生活的原生态中去,其实同为代表儒文化典型人格的乡村地主,这两个人物的平行与影响比照生动地影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重要转型——一次是从文化反思的“文学革命”转向阶级化的“革命文学”;另一次是从无产阶级狂飙文学重新转向对汉文化的倡扬与重构.巴人这部烙有鲜明时代痕迹的作品,折射着文学史的两面:不忘反思儒文化人格与心理,同时阶级分析的意识形态理念开始渗入并强化.文本与人物因为这两重意义而获得历史性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1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21世纪将形成一个与当代工业社会具有不同特征的现代网络社会.现代网络社会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问题与矛盾的真实社会.它同当代工业社会一样,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网络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14.
高校"推优"工作的基础、点与面、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团支部建设是高校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入党工作的基础,党团校、社团载体是此项工作全面铺开的主阵地及其外围延伸,党内生活、任务担子与相关团、学活动则发挥锻炼重点对象实践素质的作用,双向责任,"一对一"联系人、定期考察鉴定,党团衔接则是保证"推优"过程规范化的好制度.  相似文献   
91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在高校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就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领导 ,治理好领导班子 ,充分发挥一把手的表率作用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相似文献   
916.
皮尔逊教授从文化传统差异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史学研究中对"客体”的过度偏重,以及西方学者更注重主观参与与历史客观的结合的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及其利弊得失.中方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皮尔逊教授观点的同时,还指出了道德评价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认为历史研究既要主观地从多种角度去考察,又不能淡化原始文献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17.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其前提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本文认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南,在认识上实现三个统一,实现全社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向"素质型"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18.
Consumer Selection of Food-Safety Information Sour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preferences of consumers for different information sources when they have a question about food safety. On the basis of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conducted in the Netherlands, five distinct consumer groups are identified that not only differ on the reported use of information sources but also regarding several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wo-thirds of the consumers are selective in their use of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prefer either institutional or social sources. So, multiple information-acquisition patterns exist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The study illustrates how these findings can help to develop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919.
伦理经济原理与市场经济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学和经济学仿佛是互有敌意的兄弟。说它们是兄弟,因为它们都是关于人的行动和决策的理论,都关心行动和决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说它们互有敌意,因为它们的规范性内容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伦理学追求至善,而经济学追求效率,至善的东西未必有效率,有效率的东西未必至善;追求至善的好心人未必总是得到好报,追求效率的坏人未必总是得到恶报。怎样解决两者之间的这种矛盾,伦理经济提出了若干基本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有:善的三重性(道德、效果和效率)原理;伦理经济的双重性(经济和伦理性质)原理;作为伦理学经济的伦理经济原理(如道德利益相容性原理、普遍利益权重原理等);作为市场经济的伦理预设的伦理经济原理(如契约第三方原理、双重效应原理、超动机原理等)。  相似文献   
9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