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7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83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8篇
丛书文集   229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1723篇
社会学   228篇
统计学   25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22.
从美国研究的“中层结构”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来看,美国三K党组织作为一种“中层结构”破坏了美国社会文化正常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空间”。三K党运动的演进过程是中层机制的消极构成在“社会空间”中的病态表征,彰显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深层矛盾,成为美国文化史上一个特有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3.
中国古代哲人虽然认为语言有很大局限性,却非常重视意象化的言语方式.他们以比喻、对反、反复为主要方式,打破名言、概念的片面规定性,把语言的混整性、不确定性都突现出来,使得在古代早期哲学著作中,诗、语言与思,哲学、文学与审美之间的界限消解了.而语言的诗化,不仅在于语言学上的修辞方式,而且根植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阴阳对反、循环往复的共时态思维和空间化的“诗性时间”之中.空间化时间具有一个非线性发展的同时性结构,蕴含着一种诗性本源.  相似文献   
124.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显著的作用 ,中小企业的兴衰决定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否。加入WTO后 ,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 ,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5.
ABSTRACT

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emerge from an eight-month study examining career identity practices amongst a select group of fitness professionals in the U.K. We examine how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social space can denote how power is acquired, displayed, and used by individuals interacting in a shared spac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power is signified through spatial practices as individuals negotiate through triadic space, creating an identity of space and place for both trainer and client that identifies power, and signifies who has power. Fitness professionals with high levels of symbolic power are able to subvert organizational spatial norms to better serve themselves and their clients, while those with lower levels of symbolic power are forced to, or choose to, negotiate or abdicate space to others. These findings are relevant to a wide range of occupations where self-employment and contract workers interact in shared space.  相似文献   
126.
The following paper examines a client's developmental process through transference, play, and the client's impersonation of the therapist. Winnicott's no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space, current infant research studies, and Jessica Benjamin's concept of thirdness are the organizing framework for the treatment. The author uses a clinical vignette to illustrate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in which play and creativity become important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for both patient and therapist.  相似文献   
127.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营造是解决我国当代居住社区邻里交往缺失的途径之一。本文探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应始于何处,建筑师应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和启发居民进行参与活动,在参与的同时促使居住区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成熟,达到改善居住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8.
赵晓宁 《民族学刊》2022,13(7):50-56, 143
表征的空间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重要议题,但在民族村寨领域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民族村寨空间生产是关于空间-人-文化三者共存秩序的复杂建构过程,其中村民弱小、碎片的空间实践机制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一 个移民羌村为案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空间生产的微观视角出发,对羌村的居住信仰、释比信仰、习俗信仪、羌年祭典四个方面信仰习俗的空间化表征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空间-人-文化三元互动中,羌民弱小、碎片化的空间实践使特定信仰习俗得以自洽地存续,新村表征的空间背后既是羌民“化他乡为故乡”的主体性呈现,更是羌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持守。  相似文献   
129.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多种范式。从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崭新的空间条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其“空间范式”的提出进行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空间范式”凸显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的理论特性,旨在透过“空间”的维度,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空间范式”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旨趣,凝聚学科共识,培育知识信念,整合学术资源,建构更加专业的话语体系,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gender is performed in the context of an office setting designed to promote intensive, fluid networking. We draw on an ethnographically oriented study of the move of staff into a new office building constructed primarily from glass, and incorporating open plan offices, diverse collective areas and walking routes. Although the designers aimed to invoke changes in the behaviour of all staff, they conceptualized these changes in masculine terms. We therefore analyse the gender norms materialized by the workspaces of the ‘new office’ and how women responded to these. We suggest that the new office encourages an image of the ideal worker which brings together ways of acting and interacting that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as both masculine and feminine — active movement and spontaneous encounters, but also intensive face‐to‐face interaction and deep relationship‐building. Women are driven into this mode of working in an uncompromising, almost aggressive way, but a straightforward gender‐based dynamic does not emerge in their responses, with conventional gender characteristics being reshuffled and recomb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