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8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53篇 |
理论方法论 | 14篇 |
综合类 | 355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应小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14
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视角全面地探讨灾难情境下的人们的社会心态变化规律及其特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生物学视角的研究成果表明,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源于人类前额叶的高级认知控制功能受到应激影响的条件下转变为由杏仁核所主导的快速情绪反应模式。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分析认为,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可看做进化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双重意义上的心理原始化过程。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认为,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可看做一种社会文化心态模式从平时状态向灾难应急模式的转换。这三个视角的研究分析既有内在本质的联系,也遵循各自不同的逻辑,只有将这三个视角结合起来考虑,我们才能获得对于灾难后社会心态变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32.
一幅清新质朴的民俗画——论民俗文化对苏青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艺民俗学的角度,以饮食文化和婚俗文化为突破口来研究苏青作品中独特的民俗题材,并进一步论述民俗文化对苏青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33.
张良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70-17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篮球裁判员执法时心理压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不同年级学生在非暴力和暴力因素压力应激源下之差异。 相似文献
34.
黄雪敏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61
散文诗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中遭遇的诘难可以概括为体式上的"大""小"难题、抒情性难题和精神性难题三个方面。要解决这些难题,散文诗的文体独立性才能彰显。散文诗以"小"见"大"的难题对作家构思和立意的精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抒情性难题有赖于作家对"意象性细节"及象征性系统的把握和运用,而精神性追求则体现为自由的言说姿态、对理想和信仰的探询及对艺术技巧的创新和实验。 相似文献
35.
七体自枚乘《七发》首创之后,作者继踵。建安七体文皆是虚构一主一客问答的招隐型作品,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模拟之作,在思想倾向上,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却也体现出当时对刑名之学的重视;在情感倾向上,作者的情感已由讽谏转向颂美,名为招隐,实为自招,并成为激励士人的劝仕之作;在艺术技巧上,注重语句的对仗工整,讲究音律的和谐,用典成分增多,体现出较强的骈化趋势。总之,建安七体文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了那个时代社会风气和政治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王焕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41-44
新媒体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作为思想教育的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效性的落实。新媒体环境下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重视其特性而且要树立全面的教育理念,强调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以新的科学理念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理念、引导理念、平等理念和服务理念为导向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开放性,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任务性,开拓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主体性以及彰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从而发挥新媒体环境下新理念的四个导向作用,开发新理念的潜能,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7.
周小韵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3)
近年来,大学生各类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39.
许晓晴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75-77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
刘达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6-10
辽朝的汉族文人是辽境内高水平文化的负载者,其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对本朝文学的影响十分显著。对他们的社会心理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辽朝汉族文人的政治态度在前期呈离心趋势,至中期则表现为向心趋势,辽亡前后则以灵活性、变通性为主要特征。民族关系的变动是影响汉族文人心态的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