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4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112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8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741篇
理论方法论   241篇
综合类   4731篇
社会学   128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460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374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497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老年人犯罪从宽的年龄标准应当有别于老年人免死的年龄标准。当前,中国对老年人犯罪从宽的年龄宜规定为"年满70周岁",而对老年人犯罪免死的年龄则宜规定为"年满75周岁"。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应当与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相一致,统一规定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没有必要区分故意和过失犯罪分别规定。考虑到老年人犯罪免死的根据、刑罚目的和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中国应当免除所有老年人犯罪的死刑,而不应有例外。  相似文献   
92.
Security of infrastructure is a major concern. Traditional security schedules are unable to provide omnipresent coverage; consequently, adversaries can exploit predictable vulnerabilities to their advantage. Randomized security schedules, which randomly deploy security measures, overcome these limitations, but public perceptions of such schedules have not been examined. In this experiment,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attending a venue that employed a traditional (i.e., search everyone) or a random (i.e., a probability of being searched) security schedule. The absolute probability of detecting contraband was manipulated (i.e., 1/10, 1/4, 1/2) but equivalent between the two schedule types. In general, participants were indifferent to either security schedule, regardless of the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The randomized schedule was deemed more convenient, but the traditional schedule was considered fairer and safer.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random schedule in terms of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r deterrenc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andomized schedul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3.
国际组织和成员国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法争论的话题。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一类国际法主体,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但在实践中,成员国在执行国际组织决议的过程中往往滥用国际组织法律人格,其行为不仅是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体现,还代表了自己的意志,造成法律责任归属不明。以此种争议情形为研究对象,结合1999年的使用武力合法性案,2007年欧洲人权法院的拜拉米案和萨拉马提(Behrami/Saramati)案、阿尔吉达(Al-Jedda)案以及2014年海牙法院关于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诉荷兰案的相关判决,借鉴国外学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认为应当坚持国际组织和成员国法律责任的多重归属。围绕责任多重归属原则的确立过程,通过对2011年《国际组织责任条款草案》相关条文的分析,明确了行为归属与责任归属的关系:只有确定行为归属之后,才能确定责任归属;为了最终确定责任的多重归属,提出以有效控制为标准认定行为归属,并明确这种有效控制是对具体行为的事实控制。  相似文献   
94.
毋庸置疑,在整个国际社会对环境犯罪处以轻缓刑罚的背景下,我国亦应该对环境刑罚采用轻缓化的原则。诚然,我国的环境刑罚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环境刑罚制度。在环境刑罚中要突出自由刑的适用,扩大并完善财产刑的适用,明确财产刑中过于模糊的规定,逐步改善环境犯罪的刑事处罚措施过于单一的缺点和功能上的不足,同时提高对辅助刑罚措施的关注。在环境犯罪方面,在适用传统刑罚措施惩治的基础上配合适用辅助刑罚措施,使我国环境刑罚轻缓化实践不至于成为一纸空谈。  相似文献   
95.
秦国赘婿法律地位并非一直低下。秦立法剥夺其立户、受田宅等权利,强制其从军,始于秦统一六国后,直接原因为军事需要,深层次原因为文化认同、政治合法性建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96.
学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法律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历史地位、历史意义、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及形成过程的概括和总结上,对三者的相互关系、它们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及三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思想形成过程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缺乏整体性研究,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7.
我国互联网市场是目前急需规范的领域,大量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互联网市场出现,严重扰乱了互联网市场的秩序,其中互联网版权不正当竞争是典型表现之一。规制互联网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创新互联网市场不正当竞争规制制度,不仅应认清现今规制所处的困境,规制之缺陷,还需在规制理念上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建构我国互联网市场不正当竞争之规制制度。  相似文献   
98.
我国《侵权责任法》延续了《民法通则》的规定,将赔礼道歉作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之一种。从赔礼道歉责任承担方式在我国的产生来看,其有一定的历史时代原因;但在现代法的背景之下,该种责任承担方式不仅在理论上争议颇多,而且造成了司法实践中问题重重,其作为一种责任承担方式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将其从法律责任还原为道德责任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9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research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on Aboriginal civil and family law needs. It is based on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legal services providers and other associated organisation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key areas of legal need involve discrimination, housing,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security, credit/debt and consumer law problems. It further argues that welfare conditionality, particularly as embodied in the NT Intervention and subsequent Stronger Futures policies, has exacerbated the need for legal assistance and advocacy for Aboriginal people.  相似文献   
100.
关于德治,有三种重要的解释,也即德教、德政与道德法律化。它们都有各自的问题。德治作为德教的问题在于:德治如何能成为与法治比肩的治国方略?在证成德治时,如何能够从关于道德功用的事实判断推出德治这一价值判断?如何证成道德建设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如何证成国家介入道德建设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德治作为德政的问题是:德政已是人类社会的常识,似乎没有必要借助于德治的概念来推广,而且它无法很好地解释人们提出德治理念时心中已有的德治与法治的背景关系。德治作为道德法律化面临的挑战是:它可能会危及人们自由选择自己道德生活的权利,毁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扰乱人们的道德认知与评价,并使得法律必须满足的一些要件难以实现,影响法律规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