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17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5篇
丛书文集   300篇
理论方法论   77篇
综合类   2140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91.
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儿童文学在中国上海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还是一种意外收获?本文将着重从西法印刷、晚清传教士办报以及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创建,考察早期著名儿童刊物的创刊、早期重要儿童文学论著的出版,解析上海近现代出版业的兴起与儿童文学的渊源,探寻儿童文学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坎坷之路。  相似文献   
92.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93.
"五四"后,封闭国人心灵的精神枷锁被进一步砸烂,西学以更猛烈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涌入中国.西方伦理学便是在这一时期以多种途径大规模传入中国,翻译西书、著书介绍、撰写文章;邀请欧美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来华讲学;西方伦理学进入中国大学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得以传播,这些都成为西方伦理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4.
公众参与决策,是一个关系到政府与公众关系的重大政策实践问题,得到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基于调查问卷的方法,围绕什么参与方式、谁参与、为什么参与,以及参与什么四个方面对西方国家的公众参与决策方式在中国的适用性看,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参与方式被中国学习或本土化的期望度和可行性很高,但中国地方政府在学习发达国家公众参与方式的经验时应随区域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95.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96.
从哲学基础、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过程、科学抽象法与现象抽象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学说与辩护学说四个方面阐述了《资本论》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不同;又从都注重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结合和在制度分析方法上也有交叉阐述了两者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97.
洋务派官僚奉行的中体西用理论纲领,说明他们缺乏对西方国家近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新式企业采取官督商办企业经营方式,说明他们并不具备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必需的经营管理知识,为特定企业采取借款缓息、减免税厘、提供专利特权等措施,说明他们并不具备举办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必需的经济学知识。洋务运动的破产固然有诸多客观原因,但也与洋务派官僚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的诸多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
“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西方哲学从纯粹的认知兴趣出发得出的关于知识的一贯定义,从这一定义出发,命题信念和客体信念根本不同.在西方知识论视域中对比考察儒家、道家和墨家述“知”的句法及其基本理论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先秦时期不乏纯粹的认知旨趣和句法等形式逻辑上的追求,但关于知的论述都以伦理诉求为旨归,从而缺乏西方文化传统中相应的成熟的认知理论以及形式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99.
自十九世纪中叶起,探索救国与强国之路,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思想认识演化的角度,纵线条观察分析了从现代洋务运动到今天改革开放,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过程,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00.
明末清初来粤的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 ,耶稣会士们采取的是“文化传教”策略 ,在将西方先进文化大量介绍来中国的同时 ,极力融合中西文化 ,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