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351篇
社会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331.
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优良校风和学风的集中体现,展示了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对于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培养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332.
以韦君宜奔赴延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1939-1949)创作的小说、日记、旧体诗、杂文等史料为研究对象,在互文对读中建构丰富的“泛文本”意义场,全面综合地把握韦君宜早期由救亡青年到受到“抢救运动”规训,继而转向中共文艺机关干部的曲折心路,不仅能弥补对韦君宜早期研究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理解以其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333.
欧几里得数学思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欧几里得的名著《几何原本》为主线,阐述了以欧几里得为代表的古希腊时期数学思想方法,《几何原本》是公理化方法最早应用的巨著,它标志着数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且严格的几何公理化体系的诞生,明确了一种建立科学理论的模式。  相似文献   
334.
当前我国社会整合的基本诉求在于:努力排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维护社会秩序,提升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和谐;这一基本诉求也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整合体系综合治理的两大重点是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心态调整。  相似文献   
335.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反映真实社会心态的“晴雨表”,它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具有如下特征:公平正义成为普遍诉求,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消极社会心态蔓延,社会心态呈现阶层对立。因而亟需关注和调适公众的社会心态。应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维护社会公平;坚持与民众有效对话,摆脱信任危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网络舆情趋于理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社会成员的认知水平,这对于衡量、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令,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6.
失节文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人们不屑谈起或深恶痛绝的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存在有复杂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因素。名利化的仕宦人格、知恩图报的侠士心理、多元化的民族观念、怵于危亡的权变意识和"士志于道"的价值取向,都会使文人以某种方式失节。  相似文献   
337.
《殷芸小说》的编选,全面体现了南梁士族文人高扬的人格独立,而这种独立意识的真实写照,也正表现了其时士族文人群体独特而复杂的大国心态,即:政治观念淡漠、主体创作意识增强和个体因素彰显。而统治阶级对文学的提倡、文风的转变和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影响,则促使了这种独立意识与大国心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38.
跟历史学不同,历史人类学把围绕档案记录、文本撰写和使用等的系列行为、过程及场景视为文;此外,历史人类学视档案与文本特定人群的集体表象,而非仅仅撰述者的个人行为.  相似文献   
339.
中国士人的屈原情结与人生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代士人把屈原作为士人的典范及命运舛错的知己来讴歌、赞美,造成了中国士文化心理的显著特色--屈原情结.解读屈原情结,便能揭示中国士文化的深层内蕴正是依附与独立的双重心态、功名与诗名的价值选择以及执迷而不知解脱的情感特征,造成了中国士人的人生困惑与人生痛苦.  相似文献   
340.
道家从自然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尊道而尚"自然"。其教学方法论思想的基点就在于尊重学习主体的自然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通一而毕,取法自然;无为之治,不言之教;逆向而求,"复"而反"约";智恬交养,心与物齐等等。探索其教学方法论的思想底蕴,对于我们反观当代教育,超越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