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5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1174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31.
从“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意识入手 ,试图从另类角度解读郁达夫小说 ,在“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个性解放、忏悔意识、沉沦意识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32.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处在中国小说理论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地带 ,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叙事理论品格。但是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部分文献对现代叙事学中的“客观叙述者”、“干预叙述者”、“同叙述者”及其相应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问题均有所涉及 ,产生了一些虽然稚拙却也精彩的有关小说叙事方式的理论观点。从中国小说理论批评演化的角度审视 ,它们具有不可漠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33.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05,25(4):53-56
“诗意”与“悲剧”是东西方文学艺术共有的审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都程度不等地蕴涵着“诗意”与“悲剧”这两种审美因素。这里的“诗意”首先来自于中国人千百年来所培养起来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具体到作品本身,诗意既体现于语言、叙事风格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作品的整体情调、氛围中,又体现在作品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之中。这里的“悲剧”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而这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美好的青春、爱情、理想、追求和做人的意义、尊严以及生命自身。由于小城中多的是“近于无事的悲剧”,由于作者那哀而怒的矛盾情感,以及诗意与抒情成分的加入,使现代文学的小城小说中很少有纯粹的悲剧作品,也很少有纯粹的充满爱与美的诗意作品。  相似文献   
934.
叙事性是小说艺术的历时性文体特征 ,也是小说艺术审美活动的特殊媒介 ,无论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反映 ,还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表现 ,都是以故事为基本载体  相似文献   
935.
蒙太奇的本质是一种艺术结构方式,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选择和处理的方法。蒙太奇作为技巧和思维的存在,有着根深蒂固的人类心理学基础。随着现代小说的日趋成熟,它从电影中又进一步吸收和呈现出这一艺术思维方式,使小说技巧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936.
本文旨在通过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来阐释美国流浪汉小说所具有的定型化主角、历险记体裁、叙述体视角、插曲式结构、讽刺性意图和反传统异端精神等典型特征。同时 ,通过分析主人公的独特魅力、小说场景的特殊性和流浪结尾的特殊性 ,指出塞林格不仅继承了美国流浪汉小说的传统 ,同时又发展并超越了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937.
文章探讨了沈从文与现代性线性时间观念迥异的时间意识,以及这种时间意识对小说叙事的影响。在“常”与“变”的执着思索中,沈从文超越了现代作家普遍存在的进化论的时间观念,拆解了“新”“旧”之间的对立模式。在普遍“新”胜于“旧”的价值期许和对未来乐观表达的现代叙事中,沈从文小说中的时间诗学构成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938.
We tested the effect of multiple exemplar instruction on the transfer of stimulus function for unfamiliar pictures across listener responses (i.e., matching and pointing) and speaker responses (i.e., pure tacts and impure tacts). Three preschool students, who were 3- and 4-year-old males and did not have the listener to speaker component of the naming repertoire,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numbers of correct responses to probe trials of both untaught listener responses (“point to__”) and speaker responses (tact and impure tacts) following mastery of matching responses for two sets of five unfamiliar pictures (Set 1 and Set 3). After each participant mastered matching (e.g., “match Labrador”) for Set 1 pictures they were probed on the three untaught responses to Set 1 words. That is, they were asked to point to Labrador, tact the picture of Labrador, and respond to the picture of a Labrador and the question “What is this?” Next, the participants were taught mastery of all four types of responses using MEI for a second set of five pictures (Set 2) and probed again on the 3 untaught Set 1 responses. Finally, matching responses were taught to mastery for a novel set of pictures (Set 3) and then probed on the three untaught respon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taught speaker responses emerged at 60% to 85% for two participants, and 40%–70% for one participant. We discuss the role of instructional hist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stener to speaker component of naming.  相似文献   
939.
讨论唐浩明的晚清系列历史小说,离不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语境。唐浩明从现实的民族国家的认同立场出发,以一种宏大的叙事风格追溯历史,揭示近代中国在西方“他者”的注视下民族国家意识一步步觉醒的历程,并准确复现了传统文化自身内在的调和能力。同时小说也因视野的局限而留下了些许不足和遗憾,这也是当前许多晚清题材小说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940.
作为一部学者小说,《海殇》实现了对海军历史题材的突破;作品对历史文化的洞察与概括,彰显了学者小说独到深邃的哲思特点。它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以忧患意识和家族情感融汇理性,并以传奇性的情节实现了对高蹈思想的最佳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