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4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6篇 |
民族学 | 46篇 |
人口学 | 21篇 |
丛书文集 | 406篇 |
理论方法论 | 151篇 |
综合类 | 1891篇 |
社会学 | 170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131篇 |
2011年 | 207篇 |
2010年 | 163篇 |
2009年 | 144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228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177篇 |
2002年 | 140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王小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3):7-12
冯梦龙为了科举考试长久研读《春秋》,并撰写了相关著述。他深受《春秋》大义影响。《春秋》成为他认识世界的方法,这在他的传奇改本里有着深刻的反映。可以说,传奇改本成为冯梦龙参照《春秋》大义重建“世界秩序”的理想文本。 相似文献
42.
自然地理环境贫困效应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贫困理论的视角,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贫困发生之间的关系,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运用2006-2012年新疆17个边境重点贫困县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贫困发生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条件对农民收入和农村贫困率有显著影响,政府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可以缓解自然地理环境对贫困效应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贫困率的减低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3.
胡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7-40
人类历史从来就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它总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并将人类带入整体的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和沃勒斯坦是一致的。二者在关于整体世界的内涵、整体世界的结构划分、整体世界的动力机制、未来世界的图景以及走向整体世界的路径等方面,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44.
吕超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5-8
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以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视角,通过对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资本“国际化”和“民族化”两种趋势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概括出帝国主义的全球特征和发展趋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及其应对的思想。布哈林世界经济理论对认识全球化条件下的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45.
刘建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4):28-3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基本命题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其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实践论三个基本维度进行思想体系构建。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为思想原点,解决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元哲学问题;以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等为逻辑展开,从文明形态、发展道路、价值立场等方面进行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构;以生态政治领导观、生态系统治理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全民行动观、生态全球共赢观等为方法论指导,回答了“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现实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总的遵循,为建设美丽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6.
刘华卫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8-91,99
梁漱溟的一生纠结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伴随他走过的一生中,个人精神追求和国家民族忧患之间形成的强大张力,使得他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多了一些常人所没有的多向度性。这种多向度性一方面使他的眼光往往比别人独到而深刻,另一方面又使得他的思想和人生常常陷入难以解决的矛盾之中。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充分展示了这种独到和深刻,也反映了梁漱溟试图调和这种矛盾的努力。 相似文献
47.
作为世界想象的"高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3-100
关于碉楼的起源和功能,在学术界既有的研究中,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战争论派,他们认为是战争导致这种建筑的出现,其主要功能是防御敌人的进攻;而综合论者试图将宗教信仰和古典功能主义糅进战争论中,进而认为,是战争和宗教信仰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出碉楼的审美意义。本文踵继并发挥另一个一直处于微弱的或者隐藏状态的传统观点认为,碉楼的产生不是战争,也不是生物机体的需要,而是基于当地族群的文化象征系统关于世界的观念和具体历史场域互动的结果;它是当地人想象和创造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48.
欧阳康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4
从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统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等三大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中概括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当代世界哲学走向,探讨了当代世界哲学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指出其突出表现是主流话语受到挑战,地区问题和民族哲学受到重视,哲学深入到全球化时代的问题之中,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有所增强,中国学者的声音也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49.
王富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6):48-54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人性的联系形式,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靠拢,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当代世界文化的输入在起到解放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同时,也逐渐强化了自己对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压迫力量,逐渐强化着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否定趋势,从而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50.
薛忠祥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7-12
教育世界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域。教育世界的特性是本质世界。教育世界的本质世界特性是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表现物——哲学和各门学科知识体系为手段培养人性——人的本质。教育世界的本质特点就是本质教育。人的本质表现在责任、方法和美。教育世界的本质世界特性决定了教育科学属于本质科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