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民族学   3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448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31.
方言和民俗紧密相关。以往的研究往往从词汇的角度来讨论方言区的民俗现象。实际上,方言语音对某些民俗的形成更有解释力。方言和习俗都具有地域性。它们都有自己的中心地带和流行范围。从方言词汇能较快地发现某一方言区的民俗特点。从语音的角度,通过对方言语音具体音值的考察,具体从吴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等特点来探讨相关谐音习俗的形成和流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2.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西南地区地方官员尤其是流贬士大夫执着于以破除迷信、引导文明生活方式的移风易俗活动,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效果,也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处江湖之远"而自觉践履儒家"以夏化夷"、"有教无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33.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力图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婚姻习俗为切入点,从聘礼形式、求爱手段、新郎的装束、崇尚白色、请喇嘛诵经保佑等几方面来透视和分析蒙古族婚俗中的草原文化特色。同时,草原文化又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历来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汉、藏、满等民族的先进文化,还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接纳和吸收,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4.
李汝珍与海州风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地处齐鲁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处,山色海景秀丽神奇,风土人情故事丰富,这些对李汝珍创作《镜花缘》产生了深刻而多方面的影响:既有形象的撷取,也有故事的经纬,更有先进思想的萌发。  相似文献   
135.
唐代农村家庭信仰礼俗是当时农村家庭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在地域群体头脑意识中不自觉的精神和行为反映.这种信仰礼俗既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又具有时代性.唐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对神灵的信仰,融合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和宽刑务简的统治政策,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家庭信仰礼俗.本文对唐代民间这种约定俗成且根深蒂固的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具备的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36.
山川早水的<巴蜀>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清末四川民间风情的记载十分深入全面,特别是对当时下层社会的记载,如旌表做假、峡江私窑、奉节歌妓、官场应酬、旅店风俗、救生红船等风俗的记载,许多是同时代国内文献记载所缺乏的,也是同时代西方人记载所没有的,对于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真实社会风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巴蜀>一书清末在日本的出版,对近代日本人对于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有一个起始点的作用,研究<巴蜀>一书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日本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7.
情歌对唱活动是广西歌圩与西北"花儿"会共有的重要内容,但两种所表达的婚恋文化的内涵有差异。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观点,从歌场程式主题的差异、歌圩与"花儿"会的起源、歌词风格、"好歌"的审美心理四个方面,对这种文化的异质情况进行分析。情歌对唱活动在歌圩上体现为壮族"倚歌择偶"的传统婚姻习俗,而在"花儿"会上则表现为婚外恋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8.
旧式婚礼所折射的妇女地位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民俗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中国旧式婚礼所折射的妇女地位问题,认为"父母之命"和"结二姓之好"的议婚过程,折射出女子无个人意志可言;"广家族,繁子孙"的婚姻目的,折射出妇女无个人幸福可言;各种禁忌与厌胜仪式,折射出对妇女的歧视;"跪茶"之礼与"拜柽"之俗,折射出妇女无独立人格可言;"闹房"陋习与"验贞"恶俗,折射出对妇女的侮辱;"踩门槛"与"抢新房"中的对抗,折射出妇女对不平等地位的抗争;而旧式婚礼的改良与"文明婚礼"的出现,折射出近代妇女地位的有限提高。  相似文献   
139.
透过官场,写出了湖湘地域风情中的某些文化意味,是《沧浪之水》最重要的文本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湘人。他们各安其份,内心骚动不宁,渴望"改变",但依然是"乡下人",并未"城市化"。(二)湘事。湘人的理性、务实、高智商,主要表现在创造了独特的官文化,具有杰出的政治与文化才能。(三)湘情。湘人今日的公情与私情,以官场规则、权钱利益为转移,从而促进了传统官文化的"现代化"———他们因此"痛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140.
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下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雍容典重的雅、颂诗篇,到直抒胸臆、讽喻时政的变风变雅诗。在“变风变雅”的一些诗篇中,诗人以激愤的怨恨之情对天呼号。《诗经》再也不是传统风、雅中对现实半真实、半理想主义的讴歌了,而是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变风变雅”可以说是一个更进步、更活跃、人类意识更加觉醒的时代的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