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3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16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2254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唐诗人戎昱从大历初年回到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幕府中任职,到大历四年前后在澧州刺史府中作幕僚。大历五年冬天,先后游历衡阳、耒阳等地,大历十一年流徙到桂州。建中三年到兴元元年他曾担任辰州刺史,贞元初年,改任浙江东道某州刺史,贞元七年,任虔州刺史。他的晚年颇为凄惨,在颠沛流离的后半生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富于感情色彩的诗作,或述说自己命运的不济,或钟情朝廷,或思念故乡。他的抒情小诗也富于文学情感。  相似文献   
52.
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以来,学界咸以为魏晋南北朝小说一如写新闻,并非有意创作。然细阅干宝的生平资料,细阅其《晋纪》、《搜神记序》及《搜神记》却会发现:号曰良史的干宝实爱搜神志怪;在那时就发现小说“难免失实”,划清了与历史散文的界限;其《搜神记》题材采自典籍者多荒诞失实;题材采自现实者实非写实而多虚构。干宝的创作实践了他的小说理论,已开有意为小说之先河,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浪漫是湖南现代话剧作家创作的一大风格,该风格的产生与湖湘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奇山秀水以及浓厚巫傩风尚的滋养与孕育下,湖南现代话剧作家或将丰富想象力投注于作品,通过非常态情节的叙述令其呈现出浓郁的传奇色彩;或借助爱情故事和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痴情男女形象的描绘,表达崇情尚性的情爱观。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湖南现代话剧作家笔下的浪漫还表现出集融地域文化与时代风雨的别样形貌特征,如直白抒发情爱欲望,表现主体精神自由“灵”与社会现实“肉”间的分裂与矛盾等。  相似文献   
54.
刘庆邦着眼于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多年来坚持书写农村题材和普通矿工的平凡生活,新世纪以来创作的“保姆在北京”系列小说则将创作视点转移至进城打工的保姆群体,不变的是他对底层百姓的人道主义关怀及对人性问题的深入思索。不论是城乡交叉地带的煤矿叙事所呈现出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还是“保姆在北京”系列小说中空间权力对进城乡下女性的规约与限制,都表现出刘庆邦小说明显的空间意识,也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5.
新《课程要求》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写作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学难点之一。从教育部最新下达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写作标准出发,分析了影响英语写作水平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旨在探讨写作的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6.
吴昕孺是一位实力派诗人,也是“好诗主义”的提倡者、践行者之一。他的长诗《原野》堪称长篇巨制,既走出了新乡土诗派的阴影,又避免了掉入当前粗陋化写作的陷阱,且能别开生面,以现代性突进作为书写技法和叙述方向。吴昕孺以自己独立、清醒的价值观和文学观,以自己的探索和坚守,形成了一种颇具个性化的“书生写作”现象。  相似文献   
57.
土家族作家孙健忠,后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神秘巫性色彩的小说,其致力于原始信仰的诗意表达和自然生命力的彰显,人神合一、人与动物神秘互渗、野性生命、本真人性、生殖崇拜等种种土家族巫文化元素渗透于作品之中,其巫性思维下的叙事方法则带给读者神秘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58.
59.
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当地居民积累生活经验、寻找生存之道,最终实现农业永续发展的智慧结晶。 本文以其核心区域王金庄村居民的日常饮食入手,意在描述梯田社会中食物从破土而出到送入口中的全过程,呈现当地在自然与文化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这种与自然相适应的文化模式以及由此而生的生态观念,形成了以藏粮于地、储粮于仓、节粮于口为主要内容的饮食体系,影响着当地人的行为选择,也发挥了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60.
The notion that body modification occurs when one undertakes practices like tattooing, piercing or scarification, engenders discourses in which: (i) body modifiers endorse such practices as self‐constructive, distancing their practitioners from social regulation and a deterministic biology, whereas; (ii) critics condemn their seemingly violent, corporeal interference. However, in suspecting that such analysis should be attentive to the concurrent individual and social co‐constitution of behaviours, a sociological and post‐structural interrogation of this characterization of body modification as a “sovereign, denaturalizing” endeavour is demanded. An engagement with the originary violence of Derridian deconstruction will duly re‐conceive body modification practice as not something which introduces violence to corporeality. Rather, violence will present as a primordial differentiating process which bodies always already condition, and by which they are conditioned/produced/modified. The second issue at stake in this article will thus develop as a contestation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ody modification” as an exclusive category of practice. Such practices do not arrive, pre‐existing, but rather manifest as the originary violence/differentiation of bodies‐as‐modifications‐which‐modify. This re‐defines modification from something that agentive subjects introduce to bodies, to something that subjects‐as‐bodies cannot help but be. Consequently, individual agency is not divorced from behaviour, but emerges as a corporeal, soci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