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7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225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张中宇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节奏、韵、平仄等韵律要素构成的诗学效果,中西文艺理论通常称为"音乐性".但细考发现,节奏是一种早于音乐、诗歌的自然或生命属性,音乐进一步改造成更鲜明、精确的"音乐节奏";语言则通过语音组合构成不完全"等时"的"语言节奏"或诗歌节奏,它与"音乐节奏"并不等同.韵、平仄则原本就是语言的属性,也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特性:不同国家诗韵的差异只与该国语言有关,而与该国音乐的差异无关.这一性质认定意味着,"废韵律"失去的不是"音乐性",而是"诗性". 相似文献
12.
换韵与情绪宣泄关系十分密切,从王令《梦蝗》诗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从《梦蝗》诗的换韵中人们可以有效地把握王令诗的情绪节奏变化特征,真正理解作为"蓄含悲愤"而又"笔力恣肆"诗人的情绪结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回顾新诗艺术的发展轨迹,会看到十分明显的“钟摆”形态。这种反复摆动的发展轨迹,从“外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格律体到自由体,再从朗诵诗到新民歌;从“内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白话诗到象征诗,再从意象化到形象化;而从内容角度看,新诗则从抒情小诗到现代史诗,再从讽刺诗到哲理诗。“钟摆”的形态,意味着新诗处于文体的草创阶段。由于草创期没有确定的文体规范,诗人就在诗感、诗观与诗运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寻找最佳的艺术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14.
道教音乐中的步虚韵与汉魏清商乐尤其是南方祀神歌有密切渊源,与佛教梵呗也存在同源互通的关系。唐宋时期步虚韵渗入燕乐并迅速流衍盛行,步虚词的齐言、杂言变化对考察声诗、曲子词的转变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不少词调如《捣练子》《步虚子令》《忆江南》及《西江月》等都与步虚韵、步虚词相关。 相似文献
15.
英语儿歌中的音韵修辞格主要包括六种类别:onomatopoeia(拟声)、alliteration(头韵)、assonance(元音韵)、consonance(辅韵)、rhyme(尾韵)和腹韵(assonance)。教师在教授英语儿歌时,可以通过巧妙的讲解,让学生赏析不同音韵修辞格的特征,并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授英语儿歌。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儿歌中不同的音韵修辞格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性别”在中西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提出这样一个主张:“性”(sex,gender)是我们理解某个哲学传统时必须考虑的一个维度;即在哲学思维中有没有对“性别”的意识,会深刻影响一种哲学的特点与走向。具体结论如下:(1)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存在论与认识论)中无性别意识,但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这种意识正在觉醒;(2)中国传统的主流哲理思想(《易》、儒、道、阴阳、兵、法诸家)中有鲜明的性别意识;(3)这种区别有力地造成了中西传统哲学之间的一些重大不同。比如有性别意识的中国哲理传统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并犤在儒家中犦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家族、民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善于领会活的生存境域中的时机认为技艺而非逻辑、科学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手段。而西方传统哲学基本是反其道而行之。文章最后讨论了女性在这两种不同的哲理传统中的地位,触及当前女权主义提出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毛翰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0-82
起承转合,关于诗文的意蕴结构或曰章法的这一术语,也可以用来概括诗歌的押韵规律.在诗歌的各种韵式中,起承转合这一韵式有着独特的优势,至今葆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陈婉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4(3):65-69
"诗味"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比及其他范畴,其历史更悠久,运用更普遍,影响也相当深广.本文试对"诗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探寻它在演变历程中的轨迹及其深刻的蕴舍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征宇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104-109
汉代儒家学者接续先秦学者对情性的关注,运用情性论《诗》,在汉代经学视野下对于文学内部规律进行了有益探讨.汉代四家诗中,《齐诗》学者的情性论颇有特色.同出一脉的匡衡与翼奉对此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翼奉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情性,体现出汉代阴阳五行思想对于诗学的渗透.作为同受儒家正统文艺思想牢笼的汉代各家诗学,不管“匡氏”学与“翼氏”学,还是《齐诗》学与《毛诗》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干预现实,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