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嘉之际随着学界复古思潮的兴起,中国传统数学也得到了学者的重视。“谈天三友”焦循、汪莱、李锐在深入钻研秦九韶、李冶等数学著作的基础上,对高次方程解法和天元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使方程论成为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的数学思想已接近于代数基本定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结合叙事学和当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成果来对李锐"吕梁山系列"小说中的叙述伦理做出探讨。从小说话语类型的角度出发,主要划分了民间大众的和国家政治的两大话语系统。这种不同话语系统的设置展示的是李锐在这一系列小说创作时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关注世界的方式,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叙述上的需要。对这种关注方式背后作者的伦理诉求的探讨,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和伦理感受的具体分析也是本文区别于前人研究成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李锐的小说注重塑造苦难环境中女性的母性情怀,描写她们不屈不挠的生命追求,宁静、朴素、坚韧、宽容之美。这种生命之美使这些女性形象更具生命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波墨在《物的标记》中说:“一切本质的最大秘密是这样一种事物,它在自身中是永恒的,可是在它的发展和显现中,它从永恒的本质性中变为两种本质,即善与恶。”优秀的作家往往能够以笔为刀,在人物的心灵印章上刻出“人性的善与恶”。读罢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认为是“少数几个可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李锐的长篇小说《张马丁的第八天》,笔者的心灵仿佛还沉浸在天母河“水随天去秋无际”的艺术境域里,作品中的人物依然萦绕眼前,久久不去。静下心来,思之再三,笔者觉得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功之处,就是书写了在人性的遮蔽与去蔽之路上行走的“人”。  相似文献   
5.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1,(12):1-1,4
在一个煦和日暖的初冬日子里,我乘东方航空飞机,又到了首都。我看望了我们《人才开发》杂志社的顾问童小鹏、李昌、李锐和周宏明等同志;新任我社的顾问刘吉同志也来我的住处欢晤了。他们五位可以说是老新三代思想、理论、文化、人才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担任顾问,是我社的光荣。 在北京还有我社顾问刘英、罗青长、同捷三、贾若瑜、陶汉章、胡成放、邵华泽、赵启正、李伟、沙洪、周瑞金、王康和王通讯诸老和好友,可惜我这次没有时间一一看望。有的只在电话中问候,不免留下遗憾,只得另次补上这一课了。 我是由上海先到合肥,应邀参加为庆祝建党80周年举行的“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李锐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听到李锐的名字,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的初期。那时,我在《湖南日报》编辑“湘江文学”副刊。那时,我约二十六七,正在走向三十而立,心里装了不少憧憬。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泰州市市民李锐退休前是泰州市农村商业银行东进支行党支部书记,他还是一名应用文写作专家。江苏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曾聘请他专门指导文秘班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李锐从2005年退休后,开始自编教材,辅导年轻人学习公文写作。李锐教的东西很简单,他一般只上3堂课:第一课是感恩课,任务是给父母写一封4000字的家书,能将父母感动落泪,才能学后  相似文献   
8.
李锐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一直是围绕"从个人出发去追问普遍的人类困境"这一命题而展开,对于人生困境的无尽展示与言说的背后正包含着对于人生命运无常的追问。从李锐小说所展示的人类生存困境入手,重点考察了从《厚土》到《银城故事》这一时期的创作,梳理了李锐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困境,进而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命运危机。  相似文献   
9.
王贵胜 《秘书之友》2008,(10):44-48
1958年,毛泽东提出“找那些有一点马列主义的、脑筋灵活一点的人”当秘书,因而时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的李锐兼任了毛泽东的秘书。1959年,李锐在庐山会议上因讲真话受到错误批判,被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文革”期间,他在秦城监狱呆了8年。1979年平反复职,1984年任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相似文献   
10.
“处境”是李锐文学创作的核心词汇。他揭开覆盖于人身上的种种遮蔽,还原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的处境以及在这处境当中人独有的生命体验。李锐在“厚土”中对女性工具化、死亡诗意化的人的生命处境类型的描写,剖析了“理想”青年的现实困惑,揭示了革命志士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