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8篇
劳动科学   48篇
民族学   103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460篇
社会学   164篇
统计学   4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贫困是一个多维概念,物质脱贫之后,还有精神脱贫问题.所谓精神脱贫,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精神水平和观念素质不落后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整体精神与观念素质平均水平的生存状态.精神脱贫的内涵具有动态变化性,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主要由互相关联的四方面构成:主体意识是基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主动参与精神是核心,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表现.四方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的丰富内涵.新发展阶段推进精神脱贫:一是要精准识别,摸清精神扶贫对象,这是必要前提;二是加强教育,培养主体意识,这是重要基础;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以文化人,这是关键措施;四是巧用典型,提振精气神,这是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社会治理角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对激发扶贫开发事业的动力、活力和生命力作了部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教育脱贫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脱贫是指贫困家庭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教育资助 ,最终摆脱贫困状态的一种脱贫方式。教育脱贫在我国部分贫困地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对教育脱贫的成本收益状况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章睿齐 《社会工作》2008,(11):47-48
林芳今年正在读大学三年级了,最近打算在一家公司实习。林芳觉得,如果要走入社会,她过于自卑的心理有可能会成为她最大的绊脚石。因为,她是从贵州一个小山区考到上海高校的,她跟上海本地学生比起来,家庭条件差距实在太大。为此,她感到格外自卑和茫然。  相似文献   
6.
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农村金融排斥、提高农户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治理模式的升级,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从金融支持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进了农村信用平台建设,优化了农村金融供给模式,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从乡村治理模式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环境,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升级网格化治理模式。当前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金融素养不高、金融支持体制不健全、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较低等因素限制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金融宣传教育,强化政府主导多方协同,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征信体系,建立"基层+数字"治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攻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前提,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与价值目标,是对扶贫事业的发展与升华,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中国从高投资率社会向公平公正的共享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从“政治—行政—技术”三维视角,解读脱贫攻坚留下的治理经验;从生活富裕与服务普惠、精神富足与文化自信、生态宜居与发展转型、治理有效与社会和谐四个方面,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在过渡期构建推动二者衔接有序、有效的长效机制,有其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在严格遵循延续性与创新性、常态性与兼顾性、规范性与灵活性、实践性与前瞻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基础上,沿循“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执行落实—动力接续—协调管理—反馈完善”的基本思路,建构衔接机制的集成方案,以期为过渡期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脱贫户获得感维度检验中国脱贫的实践效应。通过对广东省48 村1 518 已脱贫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持续增长且比已知脱贫收入线显著偏高,产业扶贫对收入增长的作用显著;脱贫户基于家庭劳动力人数、老人数和学生子女数等客观需求,多数自觉获得了体现客观机会获得的脱贫政策福利;脱贫户拥有较高的获得感,并没因调查个体的人口特征而存在差异,其显著地与客观需求呈负相关,与客观获得呈正相关,需求既定时客观获得增加,则获得感会显著提升,这意味着新时代基于需求-获得-满足的精准扶贫逻辑具有实践效应。在客观获得确定而需求增加时,获得感会显著偏低,收入的影响作用最大。因此,后脱贫时代需要继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乡村教育扶持力度,从外部基础、成人主体内在动力和代际发展潜力来保障和提升脱贫成效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阶段。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创新不断深化推进,不仅彰显脱贫攻坚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贫困研究与贫困干预模式的转型。在习近平扶贫思想引导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推进扶贫体制、机制、路径的改革创新。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实践领域不断破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减贫成效。基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需要,贫困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互动愈加频繁,新理论引导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实践发展又为理论创新拓展经验基础。脱贫攻坚“理论[CD*2]政策[CD*2]实践”互动转换,建构了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的互动空间,避免了学术研究成果与现实发展需求的割裂,也激发了学术与政策领域的研究活力。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有助于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也有助于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