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88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涵从接受美学、社会学、系统论和美的生成说的角度 ,把艺术看成一个系统、一个历史过程 ,从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的有机联系中考察艺术的本质 ,从而得出审美特性为艺术的本质属性的结论。这一结论无论从艺术原理看 ,还是从艺术实践看 ,都显示出较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徐渭虽然是明代文坛的边缘人 ,但却代表着明代文学的一种新精神 ,就是以“玩文学”的方式消解“诗言志”、“文载道”的传统。他的诗文创作既非源自某种使命感或道义精神 ,也非社会的写照或干预生活的武器 ,而是一种游戏人生自得其乐的生存方式。他拒绝崇高拒绝深刻 ,化神圣为笑谈 ,化正经为滑稽 ,在明代文学特定的语境中横空出世 ,开启了晚明“独抒性灵”的诗风与文风  相似文献   
3.
面对文坛艺苑中活泼泼的审美现实 ,尝试对文趣、艺趣、诗趣作美学阐释 ,只能是我们的学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明中叶以后 ,以公安三袁为主力的公安派高举“性灵”大旗 ,开创了与“复古”论调大相径庭的一代风气 ,影响甚大。而公安三袁中尤以袁宏道为重 ,袁宏道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识时通变的文学发展观 ;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 ;三、“本色轻淡”的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我国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并结合当今发展状况,指出了工业园区内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以精神生产为主导性生产方式的消费文明中,由于趣味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和人自身再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本体论问题,因此它不可能被冷漠地置之度外;生活中单个人的“吃萝卜”还是“吃白菜”是无可厚非的,但那个在深层决定着人们“如何吃”的语法结构本身无疑是需要辩论的;如果说在古典美学中审美趣味的本体内涵主要是一种由想象力带来的心灵解放作用,那么在后现代的精神再生产中,由于它特别地利用了“反对象化”与“反主体化”这种纯粹欲望与审美趣味表层结构上的相似性,彻底解构了审美趣味固有的带有解放性质的本体论内涵,并最终直接威胁到人自身精神再生产的现实可能性,因而对它的剖析与批判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书法不是图画,不可能用具体形象来表现生命力,只能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使之成为象征人格的生命,从而使接受者打破心理上静止的平衡状态,在信息流中涌起情感浪花,获得生命活力的美感。而要唤起生命活力,必须在文字符号的基础上,注入书家主体的生命意识,使字“变调”转换为有个性的情感符号,成为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8.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9.
In recent years, attention on the issue of poverty in Singapore has been increasingly placed in the spotligh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various types of attitudes among Singaporeans and how they are formed, relating them to the broader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Singapore. A mixed method design is employed where clusters or groups of attitudes are derived through the use of cluster analysis. Subsequently, discourses of poverty and welfare attitudes are construed throug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the aid of Foucauldian Discourse Analysis. Quantitative findings point to three clusters of attitudes: ‘Conservatives’, ‘Liberals’, and ‘Sui Generis’. Qualitative findings, however, show that ‘Sui Generis’ ultimately align themselves closer to either ‘Conservatives’ or ‘Liberals’ in their discourses of welfare. In fact, respondents in all three clusters reproduce state discourses, albeit in varying ways. In essence, this study explicates poverty and welfare attitudes as a product of social identities premised on subjective notions that are shaped by state discourses of meritocracy, self-reliance and anti-welfarism. It is thus argued that current socio-political constructions of poverty ensue a paucity of major welfare reform in the near future of Singapore.  相似文献   
10.
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主题,由于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具有"天生全球化"特质,基于价值链的集群升级理论在适用性上存在局限。本文以原产地多元化为切入点,依据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对其通过原产地多元化实现升级的途径进行探讨,并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验证。进而提出基于原产地多元化实现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内容和政策建议,以期为现实的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