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秋意浓,风穿过杨树的声音悦耳动听,片片落叶配合起舞。已经退休的舞美设计师李连生坐在自家阳光充沛的客厅里,四周摆满了他的画作,人物肖像、风景写生、不同剧目的舞台效果图……一幅未完成的油画作品支在画架上,等待着进一步的润色。对于李连生来说,画画是他一生的爱好,也是快乐之源。从事京剧舞美设计近40年,他对舞台这块方寸之地有着说不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李晓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小说《沙家浜》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成为近年来遭到批评最多的文学作品。但是本人认为 ,无论是京剧《沙家浜》还是小说《沙家浜》都是基于史实之上的虚构文本。前者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神化”色彩 ,但文本的社会价值取向却与中国革命的现实走向相一致 ,这种复杂的形态是建国后 17年文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 ,把虚构文本与史实对号入座的本身便是错误的。小说《沙家浜》对这种神化和复杂的形态进行了彻底颠覆。这既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消解 ,又是向世俗主义的复归 ,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消费主义时代文学的走向。小说《沙家浜》毕竟是文学文本 ,对其创作中的得失 ,应该而且必须要用文学的标准并在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讨论和争鸣 ,任何超出文学范畴的争鸣或者批判都是违背文学的自律性的 相似文献
13.
鲍焕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6):736-740
中篇小说《沙家浜》作为对同名样板戏的改写,借解构"经典"之名,以时尚的"包装"来寻求卖点。其写作出发点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平民主义写作立场。它通过对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戏谑化解构,给消费时代的大众读者提供了一套后现代商业文化色彩的文学快餐,同时也是当下文学写作精神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15.
李倩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4,(5)
正新中国瓷壶用它特有的方式真实、生动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变化,记彔生活的点点滴滴滴,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6.
7月22日?8月30日,北京京剧院4部经典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在长安大戏院轮番上演。名角新秀齐上阵,唤起一代人的青春回忆,也让年轻一辈看到经典的魅力。
此次展演由钱浩梁、刘长瑜、耿其昌、曲素英、李崇善、阎桂祥、谭孝曾等老艺术家倾心传授。北京京剧院对复排剧目进行严格把关,决不让不合格的剧目登上正式演出的舞台。连续24场演出原汁原味、精准呈现,展示了剧院在人才培养和改革方面的卓越成果。新老观众好评如潮,场面火爆,剧场里充满了热烈的怀旧情绪。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和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相似文献
此次展演由钱浩梁、刘长瑜、耿其昌、曲素英、李崇善、阎桂祥、谭孝曾等老艺术家倾心传授。北京京剧院对复排剧目进行严格把关,决不让不合格的剧目登上正式演出的舞台。连续24场演出原汁原味、精准呈现,展示了剧院在人才培养和改革方面的卓越成果。新老观众好评如潮,场面火爆,剧场里充满了热烈的怀旧情绪。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和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相似文献
17.
18.
鲍焕然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3,16(6):736-740
中篇小说《沙家浜》作为对同名样板戏的改写,借解构“经典”之名,以时尚的“包装”来寻求卖点。其写作出发点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平民主义写作立场。它通过对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戏谑化解构,给消费时代的大众读者提供了一套后现代商业文化色彩的文学快餐,同时也是当下文学写作精神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20.
正"文革"前——第一次见江青《沙家浜》剧本改编之后,爸爸才和江青第一次见了面,这已经是1964年的冬天。爸爸第一次见江青是在中南海颐年堂。江青召见爸爸是她想搞一出新戏。当时小说《红岩》出版不久,在全国引起轰动。于是江青就想借用这个题材搞一个京剧《红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