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吕才林 《当代老年》2014,(12):32-33
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也不例外。虽然“知青”的生活很苦,但对于特别喜爱唱歌画画的我,却有了更大的空间。我和几个同学到随县(现为随州)药山公社五大队四小队插队落户。这个队是“农业学大寨”的样板。  相似文献   
12.
那年去植树     
曹梦兰 《老年世界》2014,(17):16-16
踏着晚霞的余晖,我漫步在天山镇新城区宽敞的柏油路上,观望着道路两侧绿化的云杉、杨柳,灌木花草排列有序,郁郁葱葱地伸向远方,我的思绪回到了46年前,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那是1968年8月,我和天山一中“老三届”53名同学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到阿鲁科尔沁旗道伦百姓农场一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5年的各项劳动锻炼中,最难忘的就是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13.
难忘西排干     
1970年,我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来到内蒙古兵团一师三团九连(即现在的哈腾套海农场)。三团九连可以说是挖渠专业户,一年到头挖渠不断。不但在本连队挖渠,而且还经常到其他连队清渠,其中最艰苦的一次挖渠要数西排干。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四分之一世纪之前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积淀,“知青情结”是有着相同经历的整整一代人共有的一种社会心态。这种心态具体表现为对土地的眷恋、对人民的热恋、对青春的追恋和对精神的苦恋四大社会特征。然而,透过这一情结豪迈而悲壮的外部色彩,又折射出被“左”的错误耽误和伤害的一代人的历史悲剧和遗憾:畸形的知识结构,局限的社会视野,沉重的精神包袱。这种二重性特征正是“知青情结”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15.
该书详实地叙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发展到终结的历史发展过程,指出,这场运动是由毛泽东主席决定,中央领导带头、政府组织,企图找到解决青年学生就业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相结合的新途经。作者引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使该书具有一定的资料保存价值。作者从探索研究知识青年就业的新途径出发,对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今天探索大学生就业途径、正确认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深刻反思极"左"错误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立忠 《老友》2009,(3):24-25
1957年冬,江西数万名干部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开赴各个山头办垦殖场。上饶地专机关400名干部深入到武夷山脉腹地的五府山安营扎寨,创办了五府山垦殖场。时年24岁的我,怀着一颗火热的心,离开赣东北  相似文献   
17.
阶段性地离开城市的青年越来越多,他们自觉自愿地上山下乡,成为现代城市青年中的别样生活方式。在社会选择多元化的今天,许多城市青年躲开城市化的“压迫”,来到偏远山区或基层小镇,开始自己独特的青春体验。寻找回归内心的感觉“典型的都市女郎”,在深圳一家报社工作的李湛如此评价自己。去年4月,这个都市女郎从繁华的深圳来到云南国家级贫困县宁蒗当起了小学教师。和许多当代城市青年一样,李湛觉得自己的性格有两面性,既狂热地喜欢城市丰富的物质,同时也厌恶城市工作的紧张和生活的繁复,所以,她经常去旅游以放松自己,云南是可以让她心灵得…  相似文献   
18.
红丽 《山西老年》2013,(3):16-1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62年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的。而它的缘起,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主要是针对当时高小毕业生升学难和城市就业难的问题,动员家居农村的青年回农村参加生产。这成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声。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全国合作化,需  相似文献   
19.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一项为解决城镇就业困难,而在农村及边远山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路子的有序工作。倡导者的初衷是良好的,而且这一时期的上山下乡工作做得比较稳妥,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19-126
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对社会影响深远的大事。从江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进程看,为期20多年的这段历史经历了兴起、高潮和退潮三个阶段,其性质也从最初发展农业生产的垦荒活动,到调控劳动力就业的手段,最终转变为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纵观这段历史,"文化大革命"前的上山下乡是国家计划经济条件下调剂劳动力的一种手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无论以社会进步抑或从知识青年一代整个发展的标准来衡量,总体上都应加以否定,但它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乃至少数城镇青年的成长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