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3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8篇 |
劳动科学 | 15篇 |
民族学 | 66篇 |
人才学 | 41篇 |
人口学 | 17篇 |
丛书文集 | 536篇 |
理论方法论 | 201篇 |
综合类 | 817篇 |
社会学 | 134篇 |
统计学 | 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17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24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78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184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前国家已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也已制定并实施十二五总体规划。这些规划都是在对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近十年来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反思过程中,经过不断调整和校正已往政策制定出来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和问题主要是建国以来四十多年来不断积累形成的,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也是极其复杂的,充满艰辛和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东北振兴历程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52.
张荣良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6)
近代东北基督教传播在经历外部时代转轨和内部社会变革合流双重冲击下,逐步自觉踏入中国化轨道,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并且自身也经历了中国化.但是由于其根本性落后本质,其传播嬗变过程处于不断转变中,其结果是在外部因素和自身作用双重推动下导致西方背景教会退出中国,本土化教会掀起本色化运动. 相似文献
53.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子女 相似文献
54.
陈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6-80
清代东北边疆生息繁衍着库雅喇、恰喀拉、赫哲、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卦尔察等众多部族。入关前后,清政府曾将这些部族大规模内迁,作为"新满洲"编入八旗。"新满洲"的编设,对东北少数民族、满族及清政权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5.
陈碧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元朝把云南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范围,为滇东北地区再次带来了开发和发展的契机。通过军事征讨、政治统治、屯田、驿站设置、设学,该地区有了较好的发展,同时,该地区也形成强大力量与中央王朝相对抗,对统治极为不利。明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其采取分而治之、土流并治的政策,使之不能再形成强大势力,稳固了统治。 相似文献
56.
金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21-126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文学创作异彩纷呈的情况下,东北文学发展的路向更为贴近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出现了对本土地域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因素的有意识的描绘,对其生成原因也进行了自主的探索。这是新时期东北文学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吸收了俄罗斯文化新鲜血液的东北文学以其异质文化特色丰富了新时期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57.
1952年,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江西老苏区慰问,邵式平同志担任中央访问团江西分团团长。那时,江西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歌唱江西》赴武汉参加中南军区文艺汇演获得了一等奖。邵式平得知后非常高兴,他说:“《歌唱江西》唱了江西是个好地方.唱了英雄方志敏。我们到方志敏开创的赣东北红色根据地去慰问,把这个节目带去.就是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58.
杨太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5):74-79
在我国诸多区域性"文化圈"中,东北民俗文化以其主导的喜剧精神而著称。文章对关东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乐观、粗犷的精神内核予以了自然地理生态、历史人文传统和区域群体性格等多方面的成因探索,并对最充分显现这种民俗文化精神的民间艺术、亚艺术形式——"二人转"、喜剧小品和东北大秧歌做了理性的分析与诠释。同时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对东北民俗文化的性质作了理论的界定与阐析。 相似文献
59.
吉国秀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5):85-89
东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可供开发和挖掘的传统文化资源,还可以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文化认同的基础,减缓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震荡和不确定性。最为重要的是,以创新精神和包容精神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质,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了精神支撑。东北民俗文化的本质是区域民众理解他们在当代世界中位置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区域民众理解宇宙和现在的凭藉与根基。重新认识和寻找东北地区的创新精神与包容精神,找回失去的区域文化认同,完成民俗文化的创新,以民俗文化的发明与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也许是东北区域社会转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0.
周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79-381
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东北方言,给方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东北方言"整"被认为是东北方言中的万能动词,其语义变化无常。主要从静态,状态和动态三个范畴对"整"语义进行划分,并对其相关的义项进行阐述。并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隐藏在东北方言"整"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语义扩展规律及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