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2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365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836篇
人才学   100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722篇
理论方法论   149篇
综合类   1633篇
社会学   335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540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291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相似文献   
52.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53.
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话语体系中,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涉及民族工作的诸多文献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着复杂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两种民族主义仍暗流涌动,且表现形式日趋复杂,但由于种种原因,两种民族主义的形式和逻辑没有获得与时俱进的权威性解读。鉴于反对"三股势力"工作的艰巨性,以及在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两种民族主义隐蔽便捷的延伸性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新时期的两种民族主义作出更为清晰的科学阐释与政策界定。  相似文献   
54.
论语数字     
“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胡锦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  相似文献   
55.
历史学科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历史责任感教育等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6.
胡晓辉  胡中习 《中华魂》2012,(20):23-26
水是什么?是人类生命的宝贵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在人类发展史上,水是诗,水是歌,是跃动着的文化浪花。文化在最早时是指人活动的痕迹,与"人"这个中心概念有关,人的活动痕迹多了以后,慢慢地就形成了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当中,根据人的喜好进行取舍,这样就形成了精神价值。因此,可以简单定义:文化是人的一种精神价  相似文献   
57.
政治智慧源于人们对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深刻认知,集中体现在社会组织的建构、权力系统的运行和政权组织的维系.在施政过程中彰显政治智慧,有利于国家强盛、社会稳定、民族和谐、文化昌明和民众幸福.新中国的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关民族政策的实施,超越了“原生论”和“建构论”的范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以确认民族身份和民族地位为核心精神的政策和理论,体现了正义性、公平性、合理性的原则,以民族大义和人文情怀凝聚人心并赢得民心.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有必要基于中国民族“确认论”的正确方向,以政治智慧明察关于中国民族政策的不同认知、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和不同动机,遵循多民族共生的文化法则,确认中国各民族不只是“作为问题而存在”,完善权益、责任、义务并重而适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民族政策,构筑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58.
"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都是以"和"为中心的精髓。从人的情绪、性格、健康等方面看,"和"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社会和谐老年人在风雨艰辛中度过了大半  相似文献   
59.
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最复杂和最动荡的时代。贯穿民国38年历史的有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中国各族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第二条主线是中华民国下属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分裂势力的斗争。这两条主线是晚清"救亡图存"斗争的延续。第三条主线是探索如何实现国家体制的政治转型,实现从"多元型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体制过渡和国民思想过渡。在整个民国期间,帝国主义别有用心地向中国各族群输入"民族"意识,并扶植代理人。民国历史中,最核心的利益是救国图存,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在评价民国所有的历史人物时,这是一条最根本的底线。  相似文献   
60.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侧重于个体性和生命性,注重感悟性和体验性,也注重在现实层面关注于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实际上是实用理性指导下的音乐。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努力发掘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理性的优良特质,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