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办事情、想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原则.然而一旦主体把目光投向客观实际,客观实际便获得了"主体化的"形态.现实的、具体的"从实际出发",总表现为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与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之间的矛盾和距离,是主体难免犯错误的根源之一.加强主体自身建设,提高主体自身素质,是缓和这个矛盾,缩短这段距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2.
现阶段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表达渠道非制度化,农民利益表达制度化渠道不够通畅;二,表达平台非组织化,农民利益表达缺乏稳定的组织化平台支撑;三,表达方式非合法化,农民利益表达行为容易突破合法化底线;四,表达内容非权利化,农民利益表达内容主要集中于资源性权益,而非政治性权利;五,表达意识非主体化,农民缺乏利益表达所需的政治主体性。  相似文献   
23.
根据米歇尔·福柯的权利理论,本文围绕华裔女作家水仙花的《春香夫人》中的女性主体化过程,探讨在福柯的全景敞式理论视域下的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区分、规训、主体化。通过从《春香夫人》中选取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宝琳、宝珠和春香夫人进行解构,可以得出结论,在美的女性华裔由于身份的特殊性,都摆脱不了被规训与反规训的命运,最后在妥协中主体化。  相似文献   
24.
回族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因素.国家在回族成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家行为的具体运作和实施,使得回族群体成为一个更具彻底自我意识或思维能力的历史主体,成为一个更能表征自己或自我的思索或认知的主体.  相似文献   
25.
社会关系的泛经济化和个体自我的主体化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变化中的两个基本倾向.前者使商品交换关系超出了经济活动的界限而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后者使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他人"关系失衡、"互主体性"关系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对商品交换关系进行必要的"划界",正确处理好人们交往实践中的人性化关系和物性化关系之矛盾,寻求一种既能充分实现个性发展,又能与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和角色期待相融通的和谐社会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26.
在《福柯》一书中,德勒兹提出了"主体化的四种褶皱"之说,这与福柯在《快感的享用》中提出的主体化的四个层面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联,是对福柯观点的提升与扩展。借助于"褶皱"这一拓扑学形象,德勒兹将自我与外在联系在一起,将主体看作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消解了主体的内在稳定结构,藉此考察不同文化和技术语境下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化类型,分析它们诞生的缘由及其方式方法。这为我们反思当代技术环境下个体与电子技术所结成的新型主体提供了可资参照的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27.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正向主体化道德人格发展,但仍带有依附性道德人格的影响.道德人格是在道德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形成的,道德需要分工具性道德需要和内在性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人格易于在工具性道德需要的层面上得到实现主体化,因此要保护、尊重和激发这种道德需要,但它只是一种较低水平的道德人格主体化,要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主体化的境界,必须积极培植他们的内在性道德需要,而其起点就是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8.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从人在审美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出发,历史地追溯考察了中国古代“物”、“象”、“景”、“境”等客体范畴的形成与演变;指出这些范畴既是审美对象的概括,又是主体心灵化的结晶;通过有关心目可感之“物”、拟容意想之“象”、物色融情之“景”与家外神游之“境”所分别体现的具象感应型与意想型、非具象整体外向型与内向型等四种范式的分析,阐明了中国美学客体范畴主体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0.
伽达默尔之所以选择审美领域批判为整个诠释学经验阐释的出发点,其原因就在于他试图通过对以康德为代表的美学主体化倾向的批判和超越而揭示出近现代对认识和真理问题的狭隘理解之症结所在。本文力图通过将康德与伽达默尔的审美批判还原到两者各自不同的理论背景中,从而挖掘出两者的美学立论深层次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