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4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487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98篇
人才学   20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913篇
理论方法论   312篇
综合类   4285篇
社会学   908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443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49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588篇
  2008年   603篇
  2007年   486篇
  2006年   469篇
  2005年   421篇
  2004年   376篇
  2003年   381篇
  2002年   343篇
  2001年   322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针对目前学界有关和舍文化的现代转生的讨论,本文在总结、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转生的前提条件,即在和合文化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并认为三者贯通,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和合文化现代转生的理论支架.  相似文献   
22.
高校讲坛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效果如何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德育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割断了知识与行为的联系,导致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脱节的现象.因此,由传统的讲坛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成为高校德育走向实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3.
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首先培养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锻炼自主发展的行动能力,同时优化培训工作的引导辅助作用,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4.
教育管理中的人的主体性就是强调管理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教育管理中的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程度不高、教育管理组织不合理,领导独断专行等几方面.重建教育管理中的人的主体性就要从运用参与式决策、快捷与合理的组织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5.
在对教育产业化的多年的争论后 ,教育的产业化已经表现出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 ,如何以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产业化 ,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26.
杜建国 《职业》2008,(15):10-11
校园墙壁文化作为隐性的德育课程,在育人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中等职技校,在校园墙壁文化建设方面,不仅要学习其他普通学校的做法,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借鉴企业文化的内容,创新自己的墙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7.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形成,在给高校教育带来发展前景和契机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应该积极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内容,使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8.
编辑主体性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活动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几乎与文化相伴而生,但又比文化更多几分主观观照。编辑是文明的阶梯,引导人们从蒙昧走向文明,其鲜明的方向性就在于编辑具有主体性。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说明编辑主体性的重要性,阐述了编辑主体性的内涵,最后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指出广大编辑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肩负起对时代的伟大责任。  相似文献   
29.
需要是行为的根源。本文对大学生不合理需要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四个方面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0.
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性的,德育也不例外。德育的终极目的主要在于对被教育者合乎需要的行为取向的预期,即德育的目的在于激励,这里主要指精神激励。激励是对合目的行为的驱动以及对不合目的行为的抑止,德育的激励旨趣则包括现时态的激励施动和未来时态激励机制的构建两个方面,从德育研究的历史脉络来看,德育激励理念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