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67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154篇
人才学   36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482篇
理论方法论   97篇
综合类   1152篇
社会学   193篇
统计学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孔子诗论》第九简黄鸟句的释文与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楚简<孔子诗论>第九简"黄鸟"句中从心从方的字,释读颇有歧异.结合字形,综合各种文献时"炳"字的解释,联系<小雅·黄鸟>的内容,考虑孔子道德批评标准及用语内涵的一贯性,将此字释为"炳"较为妥当,且符合先秦礼乐文化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02.
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重要创见。这套理论曾震惊一时,后来又转归沉寂,其原因值得探索。本文拟对这套理论的产生、成就和局限作出分析,以求能正确理解这套“层累造史” 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九叶诗派意象艺术的现代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泽龙 《河北学刊》2006,26(5):137-141
九叶派诗歌在民族的、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与个体生命的价值体验的结合中,体现了意象的现实性、象征性、玄学性相互渗透的诗学原则。九叶诗人自觉追求意象内质的充盈与丰厚,意象形态的沉稳与内敛,使意象更具有外在的感性强度与内在的理性深度,形成了一种意象的深度象征形态。九叶诗人的意象艺术探索还体现为意象思维的现代性特征:意象的扩展式与意象的凝结式思维特征。他们在意象的广度性开拓与深度性掘进中,把诗歌意象艺术的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4.
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同领藏传佛教格鲁派。清中叶以前的历辈达赖、班禅均能彼此相安,和好相处,各执领地。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在多方因素的制约下,双方产生矛盾并不断升级,最终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关系破裂。其矛盾演变结果,对近代西藏地方的发展和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山西的“万年冰洞”,位于宁武县城西50公里处春景畦乡境内的芦芽山上,海拔约2300米。冰洞的入口,距地面约40多米,外面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烈日当空时酷热难当。但洞里面却如三九般寒气逼人,初入洞内,道幽且长,就像走进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晶莹宫殿。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人对康区极高山的科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入康外国人对于康区极高山多有关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康区极高山科考进入了“黄金时期”。文章以考察者原著为主要资料,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人具有代表性的康区极高山科考活动,即格雷高利科考队、约瑟夫·洛克、勃特沙尔科考队对白马雪山、贡噶岭、贡嘎山三处极高山的科考活动的过程及考察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任乃强先生等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历次考察成就加以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09.
作文解愁与作赋言情,是陆云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与辞赋观念。而遥承楚辞发愤以抒情忧与愁其相接的抒情传统,且与晋人深情的文学风尚及陆云兄弟坎坷悲凄的人生经历相联系,陆云所谓作赋以言情之情,更偏重于生于愁思的哀怨愁情。这种言情解愁忘忧的文学观念体现在《九愍》等辞赋创作中,又普遍表现出既哀悯屈子又充满个人迁逝之感与生命之悲的悲愁情绪,从而具有浓郁的楚骚余韵。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