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63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8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05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862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1.
针对当前地理教学形势,本文主要介绍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地理素质教育的特点。针对地理素质教育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课堂教学抓结构——结构法教学;地图的运用——增强识图能力;运用电化教学,充分调劝学生学习的积 板性;加强适感技术的应用;乡土地理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五种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中国文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 ,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恋乡心结是 2 0年代乡土小说产生的重要根据 ,乡土作家们以一种深意的笔触去营造乡村世界 ,他们是生活于都市中的“边缘人”、乡村羁旅者。强固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与陌生的病态的城市生活体验 ,使他们的灵魂游离都市 ,漂泊于乡野大地。他们在创作中去精神还乡 ,去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重建。可以说乡土成为 2 0年代乡土作家创作的不可抵御的永恒诱惑 ,从而促成了2 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语言交际中的共同语与方言的固习性之间的关系 ,并从肖伯纳戏剧《卖花女》切入 ,阐述了标准英语与方言的优劣。笔者调查研究了在英国剑桥学习的 3 0名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语音情况 ,结果显示汉语方言中鼻音n与l边音分辨不清者 ,对英语中 [n]和 [l]的正确发音具有持久的障碍性 ,即“乡土根性”。克服这种障碍的最佳办法并非语言环境 ,而是语言学习中所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复杂系统工程,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农村幼儿教育先行。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但因多种因素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急需解决关键问题,突破诸多困境。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独到地认识到我国乡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验和探索中形成了著名的乡村幼儿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思想高度契合。乡村振兴视域下回顾陶行知的乡村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宁夏南部地区蔬菜产业中规模化、资本化农业经营模式建立过程的分析,发现行政、资本与乡土社会是形塑农业经营模式的三个基本因素。具体而言,政府投入的资源和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行政力量在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而在农业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新型的规模化、资本化农业经营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又离不开资本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也就是说,资本必须通过对劳动力的有效管理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农产品,才能确保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成功。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能否立足,还取决于资本能否处理好自身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因为后者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立足的“社会基础”。基于此,可以认为,行政、资本和乡土社会三个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形塑了我国农业的经营模式及未来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6.
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其原生社区的生活常识,承载村落记忆和文化共识,内含民族文化基因。本文基于"乡土记忆—社区营造"的研究框架,以湖北巴东堂戏保护为例,采用口述史的方法探索非物质文化传承困境和保护机制的创新,认为应通过乡土社区营造,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并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的地域空间,构建政府、学界、企业、新闻媒体和村落居民五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建设网络,变"碎片化的补救保护"为"区域整体保护"和"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从来而且永远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的力量来完成,只有得到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认同,具备一定法治意识的人们能够自愿接受才能够推动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建立与正常运行。在乡土社会法治秩序建立与维系的过程中,法治意识的培养与认同固然重要,但是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维系的基础仍然是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延续下来的基本道德。  相似文献   
18.
乡土社会献车仪式在最近十年间广泛兴起,引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民俗学学者的热烈讨论,成为近年来乡土社会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献车仪式的考察,分析出乡土社会献车仪式的出现是由民俗传统力量与当下乡土社会整体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献车仪式具有民俗与迷信的一般特性,但早已失去迷信的核心特征,应归属俗信,是一种新的民俗现象,是传统民俗在当代乡土社会的演化与变迁。乡土社会献车仪式的民俗学考察为类似献车仪式的新民俗证明,为新民俗的生存与发展寻找科学合理的学科基础与理论依据,也为民俗与迷信的辨析补充鲜活而典型的案例,因而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乡土文化其符号内容庞杂繁复,尤其是她的故事性和先进性这两个符号内容,更是对现代中国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土文化的故事性是乡土文化发展的灵魂;乡土文化的先进性对于赣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童年是社会和个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童年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所具有的特点。通过对童年记忆的追溯,发现80后和00后童年生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并从童年生活的内容、童年生活的方式、童年生活的空间及童年生活体验对其变迁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童年赖以生存的地域空间、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影响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影响等方面讨论了童年生活变迁的原因。并从个案出发反思传统童年生活和现代童年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童年生活中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