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马来平 《文史哲》2023,(4):132-142+167
长期以来,一直盛行着“乾嘉考据学是18世纪中国科学发展阻力”的观点。然而研究表明,乾嘉学派所运用的主干方法——古书通例法具有科学性质,该方法促进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复兴和对西方科学的消化、吸收。从古书通例法的角度看,乾嘉考据学在科学上至少具有四大功劳:1.促成了中国传统科学自立自强的热潮;2.带动了对西方科学的全面消化与吸收;3.更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4.为科学发展开辟了道路。乾嘉学派在科学上基本上是沿着前辈的足迹行走在发展中国传统科学的大道上,并且取得了更加骄人的成绩。尽管乾嘉学派具有“西学中源”等缺陷,但总体而言,乾嘉学派在科学上是功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22.
清初顾炎武等学者,针对宋明理学空谈理性的流弊,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学须博学务实,清代学风,为之一变。至乾隆、嘉庆年间,考据之学蔚为大观,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卢文即堪称一代校勘宗师,他前承先贤,后启来者,创立了不朽的业绩,本文试就卢文的校勘学原则和方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3.
吴漫 《殷都学刊》2013,34(3):123-124
学术史的编纂在中国源远流长,自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章太炎、梁启超、钱穆等大师以开拓创新之精神将清代学术史撰述领入了一个新境界.其后,陈祖武先生从董理学案史出发,对清代学术继续深入系统地探究,以30年精勤之力结撰《清代学术源流》.是书被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3月版行问世.全书分上、中、下三编,计22章,凡52万余言.其视野宏大,脉络明晰,详略得中,考论缜密,睿识卓然,是清代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4.
当代高等教育应该培育学术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私学和书院以及欧美中古或近代的学院(cotlege)。不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欧美的学院,其特色和生命力往往与它们培育的学术流派相关联。没有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证人书院、金华书院、文正书院、粤秀书院、钟山书院,就没有紫阳(朱熹)学派、浙东学派、浙西学派、乾嘉学派、桐城学派;  相似文献   
25.
乾嘉学派重收集,重考据,慎取、慎言,近代史家梁、王、二陈、顾等承其优良传统,广集史料,据实立说,精于考辨,严于取舍,各自取得大成绩,今日史家当正确对待祖国传统史学,戒浮躁学风  相似文献   
26.
本文主要通过对乾嘉学派研究情况的回顾,提出"学侣"这一崭新的研究视角,将学术史研究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一种互动下的历史研究,从而为乾嘉学派的研究提出一个崭新的思路,以使得学人可以通过这一新视角将乾嘉学派的研究引向更深入。  相似文献   
27.
对于清代经学的性质、特点、分期和历史地位,百多年来,学术界异说纷呈。作者认为,清代的经学,总的说来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经学,是宋明经学的延伸。这种经学,在内容上无疑存在矛盾的构成,但主导形态则是它的守旧性和腐朽性。“正学”与“邪说”、“心学”与“实学”、“宋学”与“汉学”、“中学”与“西学”、守旧之学与革新之学等等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清代经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28.
乾隆元年正月十六日黄文旸出生于扬州甘泉一个破落盐商家庭,肄业于梅花书院,师事桐城派古文家姚鼐。他少负才名,胸怀利济天下之心,深谙八股为文之道,却屡试不售。其诗、古文、词曲享有时誉,颇受当道赏识。除总理扬州词曲删改局校曲事和参纂《甘泉县志》外,嘉庆年间他先后被两淮盐运使曾燠和浙江巡抚阮元延为座上宾,并应后者荐举,北上阙里,教授第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经文。  相似文献   
29.
语言还原法--乾嘉学派的阐释学思想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裕锴 《河北学刊》2004,24(5):28-32
周光庆认为,中国经学传统中的解释空间,是以意义信仰为最后皈依,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以立足现实不断开拓为显著特征,经过历代哲人学者的努力开拓,与封建专制社会相互作用,常常是相当宏大的.周裕锴指出,乾嘉学派的"语言还原法",在重现和复制文本原意、保证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方面,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们提出的"由文字声音训诂而得义理之真",标志着中国传统阐释学最终实现了"语言学转向".严春友则从现象学的视域对中西哲学的两种解释学特征作了分析,认为在中国强解释传统依然存在的情形下,建立那种旨在解释古代文章的作为一门解释技术的"中国解释学"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也不应该,倒是主张"居中"的现象学和现代解释学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或许可以治疗人们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间跳跃的毛病.李清良鉴于对中西阐释理论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焦点和热点,指出中国的阐释学研究如果不是从自己的时代问题出发,就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从一种不同于西方近代传统的主体性意识角度切入中外阐释理论的研究,可能是使中国的阐释学研究获得其合法性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30.
翁方纲的“肌理”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方纲继神韵、格调、性灵三说之后,又提出了新的诗学主张——肌理说。本文讨论了其“肌理说”产生的时代文化氛围及基本内涵,阐述了翁氏对神韵说的补救与改造,以及对格调说的修正与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