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1.
42.
自然全美--一个令人置疑的环境美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美学的产生标志着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环境美学中极端的一派提出了"自然全美"的观念及思想."自然全美"观念的提出表明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美学的思维路向.但是由于"自然全美"者提出与证明"自然全美"时,在方法论上陷入主客二分,在本体论上立足于自然主义,结果导致了"自然全美"观念的最大失误反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43.
生态技术是现代文明演进的必然产物,生态技术的出现不单是一种新型技术形态的产生,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哲学事件。这种哲学事件体现在生态技术反映了近代以来占人类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主体性哲学的自我调整,其表现为:从无限主体性转变到有限主体性,从主体—客体二元对立转变到主体—客体融合共生,从片面、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到完整、具体的人类中心主义,从对自然的一般筹划转变到深度系统的筹划。这种哲学事件的实质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深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44.
王嘉顺 《南方人口》2008,23(4):50-57
本文基于广东留守妇女专项调查数据,通过对数偶值模型的筛选发现夫妻分居的空间距离、丈夫打工后收入增减情况、住房质量、子女教育负担、老人健康负担以及夫妻交流互动情况对留守妇女的婚姻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文章建议相关部门应创造条件就近建立企业让夫妻双方打工,这或许是解决由于分居而导致的家庭婚姻问题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45.
笔者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的命题,是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不是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精髓,不能把这个命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精髓混淆起来、等同起来。精髓需要“二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精髓是唯物史观,邓小平理论自身的精髓是当代中国化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学习邓小平理论,把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重要的是把握邓小平理论自身的精髓,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实践,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这种“二分”,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需要,是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推向前进的需要。  相似文献   
46.
以伦理(义)统辖功利(利)是儒家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及原则,荀子同样坚守。然而,正是这种价值及原则的一致性掩盖并从而使人们忽略了荀子与孔、孟在义利之辨问题上所存在着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事实上,在共同的价值坚守之下,由荀子发展而出的是一种与孔、孟有着不同理路、不同义蕴的儒家新义利观。与孔、孟的义利观相比,它带给人们的是别一样的视角、别一样的效果和别一样的心态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7.
唯心主义的主客二分模式把认识的对象、客体就是主体意识创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旧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模式把自然存在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模式的认识对象、客体是物质实践活动.这种新主客二分模式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提供了根据,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动力,揭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基础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变革意义.理解这种新主客二分模式必须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48.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六个概念之间,即"识"与"意识""二空"与"悬置""二分"与"显现""自证分"与"意向性结构""现量"与"本质直观""真如"与"事物本身"等,其意涵有一定交接,但似是而非。第一,"识"具有判断、明辨的认识功能,还可以转成"八识",前五识是感觉功能,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自我意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的总摄,具有永恒性。阿赖耶识此义近似于西方哲学的logos和中国哲学的"道""无",无法翻译。可见"识"与现象学的"意识"差异之巨大。第二,唯识学主张"万法唯识""我、法二空"。"二空"说是形上学。现象学"悬置"说是方法论,即假设万物皆"空"。可见"悬置"和"二空"具有方法论与形上学的本质不同。第三,唯识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识""变"而来,呈现为"见分"和"相分"。这不仅是一种意识活动,还包括情感、心理等因素,因此不仅是认识意义上的,还有本体论、存在论的意义。现象学的"显现"说,意在描述对象事物在意识的呈现过程中具有意义意向性特点。可见"二分"与"显现"之差异。第四,唯识学的自证分就是八识自体。自证分是体,"二分"是用,体用一如。这与魏晋玄学体用一如思想基本相同,于意义生...  相似文献   
49.
人类对于自然所抱有的亲和与对抗态度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如何确立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已经成为面对生态危机最为迫切的问题,重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天人合一"的理论是改善和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50.
论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史出发考察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它使得对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内在地具有了哲学史的支撑。主体性原则的真正确立是从康德开始的。主客二分或对立是主体性得以产生的前提。从根本上说,主体性原则在于对理性和自由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确认,在对这一最高本质的诉求和拥有中,主体积极能动地认识、构造甚至是变革对象或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