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74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310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唐浩明、二月河是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两位突出代表,理论界对两者历史小说的批评一般停留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和雅俗定位上,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唐浩明、二月河的创作都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河东风土的"重实轻名",是使唐浩明与二月河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动机、艺术品位等方面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文章主要对元代河湟地区的藏族部落的分布、人口及其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及宗教等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3.
浙东锣鼓乐《作铜锣》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群 《民族论坛》2007,(10):30-31
《作铜锣》是浙江台州黄岩区宁溪镇"二月二"元宵节时演奏的一首民乐,绵绵流传至今近千年。这种音乐在乐器和奏法上都颇具特色。本文就其音乐特性展开研究,探索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4.
本文在简述秦汉时期河湟羌人经济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与青海草原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河湟羌人独特的经济社会结构是对当时青海草原资源环境的一种精巧利用与主动适应,对维持草原人地关系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开发经营青海草原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5.
大工程文化是河北工程大学基于新时代工程教育实践和学校发展实际,凝练升华而成的大学文化系统,其“十一大”脉系,在学校育人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6.
27.
畅游格凸河     
曹丹 《贵州统计》2009,(4):69-70
六月初,天朗气清,烈日中天。得一机会与同事到格凸河游览,幸甚。 格凸河位于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境内,整个景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集岩溶、山、水、洞、石、林组合的精髓,融雄、奇、险、峻、幽、古为一身,构成一幅完美的风景图画,是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园。  相似文献   
28.
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分布的空间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基于GIS建立的遗址分布地形图和等级规模法则,在对半支箭河中游地区先秦各时期遗址进行分群、分区的基础上,对遗址间的等级结构进行的考察表明,半支箭河中游调查区内,在赵宝沟和红山时期,不论是处于同一群的遗址之间,还是不同的遗址集群之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在夏家店下层时期,在遗址不同层次的集群间以及同一个遗址集群内部,都出现了明显的等级结构,既有小范围的地区中心,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地域性中心。夏家店上层时期的遗址仍然存在着小范围的地区性中心以及更高层次的区域性中心,但不同层次的中心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等级结构。战国时期虽然形成了若干个小规模的地区性中心,但在整个调查区内都缺乏更高层次的区域性中心,表明还有更高地位的地区性中心或政体凌驾于这些小范围的地区性中心之上。  相似文献   
29.
河湟地区民族和谐发展的文化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世居河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习俗、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相互交流与影响的研讨,提出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族群友好意识、宗教伦理主张、社群至上观念、天人和谐精神、文化互动格局等重要的文化哲学因素,是促进青海河湟地区民族和谐发展的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   
30.
作为藏区的东北边缘,河湟地区自古便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交往互动的交通要道。河湟地区同时也是藏区入口和丝路走廊的复线,多种文化圈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族群在适应走廊地带多元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发生了多种文化的交融。历史记忆了文化交融的族群演绎,"假西番"族群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四大文化类型中的"假西番"三种解释与写法,指涉藏区边缘族群交融的历史谱系和文化因子,其历史规律与地缘特征管窥了复合民族结构形成与作用的历史轨迹。就"多元"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多样的主体来源和层次包容;就"一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连接多元族群不可分裂的持续性。在现实性上,"假西番"族群的文化交融,不仅以族体来源的"多元"形塑了中华民族整体的部分,而且以民族交往的共居凸显了中华民族"一体"的构成,最终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景交融与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