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37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80篇 |
劳动科学 | 57篇 |
民族学 | 170篇 |
人才学 | 145篇 |
人口学 | 74篇 |
丛书文集 | 1131篇 |
理论方法论 | 240篇 |
综合类 | 2436篇 |
社会学 | 574篇 |
统计学 | 1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74篇 |
2021年 | 172篇 |
2020年 | 146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130篇 |
2015年 | 228篇 |
2014年 | 441篇 |
2013年 | 319篇 |
2012年 | 331篇 |
2011年 | 446篇 |
2010年 | 387篇 |
2009年 | 372篇 |
2008年 | 363篇 |
2007年 | 279篇 |
2006年 | 278篇 |
2005年 | 268篇 |
2004年 | 180篇 |
2003年 | 138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推进青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奋斗目标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 相似文献
92.
2016年5月17日,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93.
"知行合一"具有贯通阳明心学整个体系的地位和意义,以此命题所遭遇的难题入手方能洞悉阳明心学根本困境。"知行合一"难题根源在于阳明浑然合一的心学体系一味强调同一,而缺乏对知与行对立面之间差异性的分析,因而不能解释现实中知行分离的情况。这正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困境,贯穿其理论始终。在作为其理论前提的"心即理"这一阳明早期提出的命题中便开始孕育,更是对作为其统帅和根本依据的"致良知"思想本身之困境的暴露:漠视知与行、求知对象(客观知识)与求知行为、道德之理与万事万物之理、道德法则的社会与个体维度、知识形成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等诸多对立面的差异性,在不加以分析澄清各种关系的前提下,通通归置于"良知"旗下,以自我心灵作为判断是非道德的唯一标准,这并非真正的浑然合一,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一种混淆。最终结果是导致知与行在现实中的终极断裂,良知之"致"亦无所依托和保障。 相似文献
94.
一定的宗教信仰是借助一定的宗教仪式,通过一定的宗教行为模式外向展现出其信仰认知的。“一日五时礼”就是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信仰认知的外向展现方式之一。现时能坚持“一日五时礼”的回族穆斯林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一日五时礼”群体出现了老龄化现象。本文从中国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变化、社会学的角色丛以及心理学的不同视角,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5.
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马克思哲学的生成、发展和完善与“批判他人”、“回应批判”和“自我批判”息息相关.马克思语境中的批判具有五重维度——实践地批判、辩证地批判、历史地批判、内在地批判和总体地批判.较之于旧哲学,它涉足范围更广、批判力度更大、影响力也更为深远.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只有进行“有意义地批判”,才能使马克思哲学在未来继续承担起批判和改造世界的重任. 相似文献
96.
"天地之心"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复卦的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篇也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一语。汉代董仲舒说"仁,天心",这是汉代儒学宇宙论的重大发展。北宋程颐反对"静见天地之心"的说法,主张"动见天地之心",邵雍之子邵伯温认为天地之心不可以非动非静,动静之几为天地心。南宋朱子把天地之心作为仁说的基础,但这并不是简单回到董仲舒,而是把北宋儒学对《周易》的讨论中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与"仁"联系起来,用仁去规定易学讨论中的天地之心,使仁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明代王阳明把"人者天地之心"当作万物一体思想的一种说法,由于他过于关注心,相对忽视了仁,所以他对天地之心的阐发,只是着重于心之灵明。罗近溪以生生之机为天心,但是他没有把这看作是仁体的大用。 相似文献
97.
邱震强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5):140-144
《五灯会元》中的"知有"有人释为"知晓、知道",我们认为当训释为"知道圆成实性(妙有)";"不惜眉毛"有人释为"不惜花费心思",我们认为当释为"不惜承受恶报";"惜取眉毛"有人释为"省点精神"、"少费点口舌",我们认为当释为"不敢造恶";"眉须堕落"有人释为"思考错误、言行未当",笔者认为当释为"承受恶报";"出队"有人释为"出行列"或"出队列",我们认为当释为"住持有事远出". 相似文献
98.
99.
<傅山全书>中"(麦连)(麦善)"二字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广韵><集韵>诸书,其义皆称为大麦,或大麦新熟所作饼餌.作为准确的名称来说,应为(麦善)(麦连),傅山逆称为(麦连)(麦善)者,或许别有原因."嗢陀南"一词是佛经中的一句术语.丁仲祜氏<佛学大辞典>载:"嗢柁南"之称"嗢柁那",译曰"集施",为传法心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0.
朱熹理学的"体"兼具主、客体属性,既指被认识的"天体"和"心体",也指作为认识活动知觉主体的"心体",还包括这种认识活动据以呈现自我的"身体"。天体与心体是同构的,主体在完成外向"格物"后,"体认"工夫就转入"身体"内部,通过"持敬"而实现。朱熹理学的价值取向是在"身体"中/上完成的。朱熹"体用"思维也是比附"身体"而产生的认识论。因此,朱熹理学是一种诉诸身体的心性哲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