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06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721篇
社会学   86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张晓霞 《职业时空》2008,4(8):33-33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一个需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所处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唤起了人类生态意识的普遍加强。在历史研究领域 ,一些学者已从现代生态学角度审视研究历史 ,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研究 ,阐明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但目前历史教学中对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多避而不谈 ,只以社会角度去诠释社会的历史进程 ,忽视人地关系的分析 ,将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绝对对立起来 ,很少同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关系深入分析问题 ,更谈不上用现代生态学去分析历史问题。这样 ,贯穿于历史教学中的多是对无休止的垦植、拓荒和人口膨胀绝…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文明转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1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尤其是铁器的普及,使小农农耕生产组织方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苏承英 《理论界》2008,(11):16-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的共同诉求。而这种理念和行动早已完整地包含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典”叙述之中,因为追求人的解放,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他们毕生奋斗的终极旨趣和根本目的。“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儒、道"天人合一"观在生态伦理问题上态度之异同:基于天地生人、万物一体这一共同的根本观念,在人合自然的实践路径上,道家以自然为基点,讲求遵道而行、顺应自然;儒家则主张发挥人的作用力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儒、道还从伦理规范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要求,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治理是应然需求。然而,人类行为对气候的破坏、气候灾害的流动性增加了跨国治理难度,特别是受全球气候治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领导力匮乏等因素影响,全球气候合作治理仍面临难题。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中国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的路径选择。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治理、坚持实践导向,将推动各国以合作共赢为共同体意识,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承担节能减排主体责任,助推国际社会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维护国际气候公平正义,实现全球气候善治。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城乡地域共生状态发生的蜕变与更迭,通过对共生理念概念的解析,研究新时代社会共生秩序的构建策略。研究认为,共生秩序构建中存在社会认同有待加强、价值动力有待提升、公共供给阶层性差异矛盾需要缓解等挑战; 构建和创新共生秩序,需要保持人情秩序、法治秩序的现代化适应与更新,推动人情秩序向制度规范领域发展,利用法律形式的正义确定社会群体的权利关系,以适当性、必要性、均衡性原则所构成的位阶秩序来引导社会共生秩序建构,位阶秩序全链接、多价标的流程成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秩序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秩序新构造。  相似文献   
19.
朱茂 《决策导刊》2005,(10):9-10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予和共同努力。没有文明的,高素质的公民,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只有社会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了,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抓住提高全民素质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