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06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721篇
社会学   86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社科纵横》2017,(11):1-4
绿色发展的要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人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之中。人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因此必须呵护自然。人又不同于自然,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不当的改造自然的方式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发展,地球才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因自然而生,自然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当作人类生存的伙伴。推进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促经济发展,让人们在宜居的环境之中过上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2.
除"四害"运动主要是清除以"老鼠、麻雀、苍蝇、蚊子"为主的病源生物.除"四害"运动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末期阶段.除"四害"运动对于消灭疾病的传播、改善人民群众的卫生状况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生物学角度、人与自然互动关系及生态文明方面进行分析,除"四害"运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63.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有助于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借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64.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但这"五个统筹"之间是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却少有人论及.陈文科等同志的新著<湖北:中部工农业大省人与自然和谐研究>对此作了阐发.该书指出:"在五个方面协调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重中之重,前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包括经济和社会互相促进,经济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同步提高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存、合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65.
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没有和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不可能走远.而大力倡导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不仅给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带来挑战,同时也为我国加快工业化建设和产业升级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本文深刻阐述了节能减排给电力、建筑、轻工、制药、机电等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6.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文章分析了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存在的问题,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始终保持自然生态能力的生态体系,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建设体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资源体系,大力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体系几个方面阐述了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7.
马克思辩证法:一种关系间性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作为马克思辩证法的思维方武,其实质是一种关系闻性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意味着一种总体性的"关系间性",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关系.马克思对许多问题的理解都打上了"关系间性"的烙印.伴随着关系间性的思维方式的建立,马克思对传统实体存在论进行了根本性颠覆,进而确立了一种关系存在论.  相似文献   
68.
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对于正确制定应对生态危机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学术界一般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中国的生态危机却不能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对生态危机原因的分析可以明白,西方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人与自然对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只要这种思维模式存在,生态危机必然会发生。而中国的生态危机,则根源于采用了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必须抛弃西方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必须抛弃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应对生态危机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9.
协调观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主旨的天人关系,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与统一,从孔子经董伸舒到理学的张载等儒家代表人物关于天人合一的各种表述,都明确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相似文献   
7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强调建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表现在:第一,将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第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强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这种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实践性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