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06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721篇
社会学   86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社会主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理论热点的背景下,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持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从整体的角度上看,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员,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只是自然史的一部分(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称为“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不同,它既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主体的活…  相似文献   
72.
主持人语:放眼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时代潮流。而生态哲学正是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哲学界从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面向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展望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前景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出来的当代哲学新形态。以往文明形态基本集中在社会领域,与技术因素密切关联主要用来指谓社会生产力水平,像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诸文明形态就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点。就是说,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文明  相似文献   
73.
迟子建在<原始风景>中以对生命感悟之剪辑下的人与自然的审视为支点,表达作家对自然生态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并在描绘人与白山黑水的自然休戚相关的亲和之美中,凸显出生命烛照下的"原始风景",显露出难能可贵的"绿色"生态意识和谐的生态环境是有生命灵性的自然与人栖居的"绿色之都".  相似文献   
74.
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思当下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审慎思考生态美学的学科界定,生态美学性质及其成因,生态美学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生态美学在学理的深层逻辑上并不能圆融地解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缺位之后留下的美学问题,故生态美学难以担纲重建美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7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凿社会的决定,为房地产业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谐人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协调发展观,这也是房地产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理念。住房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需求庞大,  相似文献   
76.
生态思维的实现表达了对自然的关切与热爱,这一思维方式的形成必然具有特定的建构方式。应该从生态思维方式的兴起、生态思维方式的基点,生态思维方式的原则来阐释生态思维方式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77.
中国梦要靠人在劳动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谐来实现.“文明”与“生态”是一对隐含着深刻矛盾的概念,人类文明成果的取得和美丽梦想的实现奠定在改造外部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而有改造就意味着与原有生态环境发生偏离,偏离即是疏离,即是矛盾,整个人类文明史见证了这种疏离.文明必须走向生态,“文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必须得到解决.这就要求从“文明”的深层设定出发,帮助人们正确界定其在世界中的位置,树立“有限性”思维方式,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型,从根本上实现“文明”与“生态”的结合,进而在中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相似文献   
78.
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每日与珊瑚、白沙、碧水、艳阳相伴。白天,可以扬帆航行,可以潜水探密.也可以乘水上飞机鸟瞰世界上最美的珊瑚岛链;傍晚.在夕阳余晖下喂喂海龟.看看鲸鱼,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黑夜,在繁星点缀的夜光下,登录博客,记下自己在一天中领略的自然美景和人生感触。  相似文献   
79.
胡萍 《老年人》2009,(2):44-44
30年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对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0.
陈璐 《理论界》2011,(5):71-73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其理论意义在于实现了一次价值观的突变、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注解、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等几个方面;而其实践意义则体现于为人类摆脱自身生存与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事实上,构建生态文化不仅具有急迫的必要性,而且还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这一现实基础就在于主要包括低碳经济的发展、生态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公众生态意识的培养在内的生态文化之文化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