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6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39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84篇 |
社会学 | 19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古典诗文源远流长,诗文承载的艺术精华是青少年成长必需的精神营养。学习古典诗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诗人高尚人格的陶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2.
黑龙江省人口计生委着眼于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增强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幸福与和谐,以“黑土甘霖”行动为主线,以培育和创建“龙江幸福家庭”为目标,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婴幼儿早期教育等各项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全力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3.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6,(3)
随着我国新课标的改革,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目的也随着发生了变化。现在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阻碍因素。教师又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说教师只有精心的设计语文课程,合理的安排并用心去教书育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语文教育的优势,一定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使学生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本篇文章主要研究语文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24.
徐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从道德教育的困境入手 ,简要分析了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价值与基本内涵。进一步提出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具体策略。以期转变道德教育的理念 ,更新德育内容 ,改进方法模式 ,实现道德教育的创新 ,增强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5.
舒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56-62
童话是"爱的礼物",因为爱的意识是童话区别于神话、寓言、传说等文类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童话以独特方式表现的各种爱的母题,包括对人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人间的亲情之爱,爱的奇迹,等等.除了这种独特的以爱为本的人性教育之外,童话还包含着丰富的有关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的道理. 相似文献
26.
律海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340-342
梁启超站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立场,提出我国国民必须克服传统国民的劣根性,积极培养具有爱国情操、社会公德和健康体魄,敢于竞争进取的新型国民。这些论断对我国当代体育教育改善和塑造学生的体质和精神面貌,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7.
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166-166
一、人格教育在历史课改中的地位《历史课标》在其课程目标中首次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出来。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它还指内心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 相似文献
28.
赵凤琴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1):49-51
高师学生在人格方面 ,具有良好的人格结构与人格中的弱点、缺陷并存和冲突的特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应加强对高师学生的人格培养教育 ,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荀子的思想体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朴素的唯物主义与人性本恶的认识论奠定了荀子人格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教育内容采用儒家经典文献,注重外在教化与内在自省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荀子培养与塑造个体理想人格的教育思想深邃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30.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培养塑造他们健康人格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要求。在网络时代,我国高校人格教育现状亟待正确定位和提升实效.摆脱“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人格实践活动”、“强调理想人格灌输忽视健康人格引导”两大困境。作为“数字原生代”、“传统文化疏离者”,90后大学生与“数字移民”、“数字难民”的教育者出现了“数字鸿沟”。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者需理顺教育思路、探索合适途径、选择有效方法,才能帮助90后大学生自觉抵制“新媒体旧文化”肆虐,积极应对现实社会阶层和社会诸要素急剧分化、重新组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