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3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1 毫秒
91.
吴景山 《西北民族研究》2012,(3):154-171,153
谷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本文对他的生平进行了简要而系统的介绍和论述,同时也高度地评价了他对西北地区民族学的调查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2.
93.
94.
白岗简历:1962年4月生。1978—1982年,就读云南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83—1985年,到美国Syracuse大学留学,获理论物理学硕士;1985-1991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就读,后转入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并获博士学位;1991—1999年,任Intel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1999年被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特聘教授1998年,清华大学推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公开向海内外招聘“全面覆行岗位职责,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95.
拙著《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是专讲人物传记史料的。历史表明,古人讲求的高尚道德情操、做事本领、事业贡献,成为后人前进的精神力量。人物传记所记录的传主事迹和精神世界,读者会因与传主社会价值观、性格、气质、职业、经历的某种类似,产生共鸣以及爱与憎,有亲近感,甚而融为一体,自然地从传主历史得到人生启示,获取智慧,明白做人道理,认识社会趋向,去创造美好的人生。为了读好传记,需要全面了解人物,警惕先入为主,陷入盲目状态,影响知识的获取;对历史人物既要有爱憎感情,也要有超然态度;同时关注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明了个人行为的产生与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提起母亲林海音,夏祖丽心头常会涌起千般情思……她说最令人遗憾的是,本想把自己饱蘸感情,历尽辛苦为母亲写的传记,置放在林家的客厅中,然后邀文坛好友欢聚一堂,把它当作一份厚礼献给母亲的,然而当传记出版时,病重的母亲已经不能从容赏阅了。她终身眷恋城南的旧事林海音是一位深为大陆的读者、观众熟悉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祖籍在台湾苗栗县,出生在日本大阪,5岁时移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30岁时携夫带子回到故乡台湾。林海音的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她对北…  相似文献   
97.
高萍 《唐都学刊》2003,19(3):22-24
《史记》人物传记以外形彼此一致的显形结构 ,和暗含着以人物极盛为临界点 ,由此盛极而衰 ,分全篇为两截的隐形结构 ,互为表里 ,完成了司马迁“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的著述目的。传记内部各叙事单元以时间为顺序联结 ,首尾圆合 ,强反差情调交叉使用 ,转换交错 ,增强了叙事的张力 ,使结构参差变化 ,波澜曲折。  相似文献   
98.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99.
《史记》人物传记在叙事时序上采用以自然时序为主的连贯叙事 ,自然流畅而条贯有序。对自然时序暂时打破的插叙和补叙使得顺畅的叙事时间横生姿态。在叙事时距上 ,详今略古 ,疏密有间 ,尤其采用呈现式叙述方式加长了重点故事、重点场面的叙事时间 ,使叙述者能够从容描写 ,铺陈渲染。这种叙事时间模式对中国叙事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罗维 《船山学刊》2006,(4):105-107
死亡叙事是《史记》的人物传记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本文主要从死亡叙事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司马迁创作观中的深层悲剧意识,看司马迁如何用文字绽放出绚烂的死亡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