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17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2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630篇
社会学   137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吴志雄  骆祥添 《人才瞭望》2016,(24):208-209
人际信任是Rotter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大学阶段是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情况的调查,了解其人际信任的现状,并探讨影响的相关因素,旨在帮助他们了解人际信任的情况,进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也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2.
大学生人际信任是研究大学校园内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大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时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和亲密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对大学生来说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的分析,同时辅以对人际信任概念的梳理,从而提出了增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3.
研究发现,当前城市社区信任是在现代化发展与传统伦理本位文化延续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在两者影响下城市社区信任呈现为:人际信任愿望强烈,但信任感低,基于社区交往的趣缘信任渐成社区人际信任主要来源;制度信任培育程度参差不齐的特点.该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应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升制度信任水平;鼓励居民参与,提升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24.
网络的开放与自由给大学生带来学习与生活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网络信任危机问题.从新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因素的结构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的方式,提炼出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 网络平台因素、 环境因素和网络内容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网络内容和个人因素是影响其人际信任最为重要的因素,其中内容的重要性与可靠性及个体认知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个人可信任度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大学—家庭—自我"四位一体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提升建议,以增强网络公信力,促进和谐网络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25.
采用对北京、上海、广州、郑州、重庆、西安、武汉七个地区城市居民信任状况调查数据,从个体微观层面探究个体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地位与社会信任水平及其维度之一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发现,(1)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信任水平不存在相关,与主观社会地位存在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地位与社会普遍信任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月收入和文化程度两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此外,男生和女生的主观社会地位和社会普遍信任水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和女生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高于女性。另外,年龄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普遍信任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2)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均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就主客观社会地位与社会信任水平的关系而言,与客观社会地位相比,主观社会地位与社会信任的关系更敏感。主客观社会地位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不同于社会信任水平,这表明更为细致地探究主客观社会地位与社会信任不同维度的关系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26.
在由"差等正义"向"平等正义"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邹韬奋的媒介正义思想汲取了儒家正义观、西方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资源,"传播资源的分配正义""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和"传受之间的人际正义"四个维度,构成了邹韬奋媒介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尽管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遗嘱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并未参加阶级革命,而是以"和平"与"抗争"的方式,实践其媒介正义理想。邹韬奋这种兼具"人民性"和"专业性"的媒介正义思想,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新闻改革的精神遗产,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27.
本文主要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以在互联网上两大专业招聘网站收集的三十篇招聘广告为语料,从语气、情态及对话性三方面对其进行了人际意义分析,探求了该类广告是如何运用语言手段达到劝说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8.
隐性课程不是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它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发与利用隐性课程对英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9.
手机媒体是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手机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人际大众传播"。本文认为,作为"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成员,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广泛参与,优化了传播过程,弥补了以往大众传播的缺陷,同时也打破了主流媒体原有的传播思路与格局,对主流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心理学出发,这三方面的工作除了物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努力能够被个体准确感知和把握.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领域包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的研究以及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解决和处理好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