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8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46篇 |
社会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
20世纪80年代末以降,苏童开始有意识地从先锋小说阵营中撤退,小说创作上主动承袭和回归到旧有文学中完整故事情节、相对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对明确的主题意蕴等叙事方式上来,这些转型给苏童带来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长篇《河岸》和《黄雀记》缺乏对造成历史悲剧元素的深度追问,直接导致其文本主旨意蕴上的漂浮不定,简约和平面化了的历史悲剧也难以给人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同时,叙述者几近毫无价值判断尺度的心理宣泄取代了文本故事的密度,也在削弱着小说文本的厚重感。而对自我文本故事的有意戏仿,又直接导致苏童众多文本故事的类型化和模式化。而造成这些方面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苏童眷恋不舍的先锋叙事理念和创作资源的匮乏。 相似文献
6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1):23-2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全球化式的描述,而应该是一个包含诸多思想要素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起源与趋势、动力与向度、价值尺度、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历史的二重性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考察,从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两个层次建构了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3.
李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8-20
以评价认识论为理论前提,论述了在哲学视域中先进生产力的理性维度是价值尺度和发展尺度,认为价值尺度是先进生产力的本体之维,发展尺度是先进生产力的动力之维. 相似文献
64.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指明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尺度。构建自主联合劳动的新劳动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65.
李慧英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3)
文章对“男才女貌”的传统观念、价值尺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这一价值判断的三个弊端,论述了要求改变这一传统的价值界定、建立对男女两性看法的新的性别价值尺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6.
黄宗羲的“诗以道性情”说在清初诗学中独具特色。考察其诸多诗学撰述,“真”、“广”、“深”这三重向度实为黄宗羲诗学情感论的基本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67.
谢海军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41-43
科学的文化评价尺度的确立是中西文化深入交流的基础。马克思唯物史观确立之前,文化评价尺度总体上围绕着以价值尺度为主要标准对中西文化进行评判,这种文化评价尺度有根本的缺陷,即缺少经济方面的标准。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大胆地构建文化的评价尺度:文化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68.
李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植根于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好地体现了人民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尺度的原则;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必须和人民群众一块干、一起过,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9.
左康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3):14-18
"以人为本"是西方学术界的核心议题之一,其讨论中展示的对普遍人性的肯定、对自由、平等、博爱等的颂扬,反衬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本位、忽视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结构缺陷,刺激了中国学者对历史资源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梳理与诠释。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完成了人与神的剥离、人与自然界的剥离,以及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作用与价值的推崇,并从人与人相处时的原则推广到了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表现为"以仁为本",并借由"仁"的实践属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而切实的作用。经由西方学术思想的梳理得以逆向建构的"以人为本"思想所面临的严苛的价值评判也提醒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更客观的立场,全面评价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0.
袁珍琴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83-86
本文主要谈文学评论写作的方法,其中包括对小说和诗歌进行评论的不同切入方式, 对采用特殊艺术手法与佯谬语言的作品、评论有必要加以解释的方式以及关于文学评论客观价值尺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