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30篇 |
免费 | 92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28篇 |
劳动科学 | 28篇 |
民族学 | 108篇 |
人才学 | 164篇 |
人口学 | 17篇 |
丛书文集 | 1641篇 |
理论方法论 | 304篇 |
综合类 | 3537篇 |
社会学 | 516篇 |
统计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95篇 |
2022年 | 175篇 |
2021年 | 141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148篇 |
2014年 | 331篇 |
2013年 | 348篇 |
2012年 | 305篇 |
2011年 | 399篇 |
2010年 | 344篇 |
2009年 | 450篇 |
2008年 | 483篇 |
2007年 | 368篇 |
2006年 | 384篇 |
2005年 | 356篇 |
2004年 | 474篇 |
2003年 | 341篇 |
2002年 | 305篇 |
2001年 | 289篇 |
2000年 | 223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蕴含丰富育人元素。在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充分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滋养,以伟大建党精神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青年学生担当意识、塑造青年学生坚韧品格、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高校应从思政课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着手,大力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路径,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92.
赵红霞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72-74
通过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阐述,证实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阻碍因素,并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993.
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党。历史地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完成伟大复兴的基础环节;现实地看,中国共产党用政绩向中国和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合法性,推进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越来越接近"中国梦";发展地看,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复兴的科学内涵,更好地引领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伟大的党是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党,是永葆先进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党,是具有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特质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党建科学化就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坚持整体推进、坚持对症下药、坚持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94.
儒家诚信伦理与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规范,它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气和活力。科学挖掘和借鉴儒家诚信伦理的思想精华,使其与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体,对于促进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实现廉洁教育的目标,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5.
996.
1920年代女性小说文本中的男性形象主要呈现出三种精神人格:阴柔的“父亲”、浪漫的情人、柔弱的“孩童”,反映出1920年代女性作家在致力于自我塑造的同时,也在真正开始思考两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完成了在审美视域中对男性角色的想象与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997.
998.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8-24
欧阳修俗词的真伪问题实质上牵扯到对欧阳修人格的评价。随着欧阳修俗词伪作说的被否定,如何评价欧阳修人格的问题又凸显出来。面对德业文章道貌俨然而情词创作缠绵沉挚的欧阳修,有些学者用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的概念评价其人格。这种评价客观上造成了对欧阳修人格的根本性否定:欧阳修要么是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从心理学角度),要么是多重人格的伪君子(从伦理学角度)。其实,欧阳修不仅人格健全、高尚,而且达到了审美人格的境界,他那缠绵沉挚、锐感多情的小词正是他和谐、个性、自由、超越、创造的审美人格的显现,因此,我们认为,不宜用人格分裂等概念评价欧阳修。评价欧阳修词作及其人格,应取审美的向度。 相似文献
999.
从党的历史来看,作为一个胸怀初心与使命、经历了百年锤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围绕"为什么开展斗争""开展什么斗争""如何开展斗争"以及"为谁开展斗争"等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索.从中国共产党斗争话语的历史演进和建构逻辑对党的斗争话语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全面和深入地把握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从而避免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认识落入历史惯性思维的窠臼.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