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直接导致了文学诗性空间的萎缩.这主要源于现代传媒从启蒙到操纵转换时所拥有的文化权力,具体表现为对读者、作家、语符化文本的全方位渗透与侵蚀,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文本".但作为"边缘存在"的文学的式微并非一定会导致文学的消亡,相反可能是一个重构的契机.  相似文献   
32.
李明德  张冰 《唐都学刊》2009,25(3):111-117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媒体迅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为赢得受众市场、增强竞争力,传统与新兴的传播媒体都应该顺应时代特点,遵循市场规律,发掘自身特点,积极进行宣传活动的创新。基于宣传创新的概念,分别对新时期广电传媒、报刊传媒和新媒体的宣传创新以及宣传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认为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媒体从业者都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把握主旋律,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创新”上做足文章,才能把传媒宣传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33.
《一虎一席谈》是凤凰卫视于2006年1月开播的一档全新的节目,萃取每周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请来当事人、各界学者、专家、名人担任嘉宾发表意见、见解,以辩论为谈话叙述重点,对事件作出深度全面解析。选题的话语价值、内容的丰富激烈、形式的多元化让节目在华人世界大受欢迎。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元素的融合碰撞。  相似文献   
34.
媒介与人权教育之间的关系,既非常复杂又非常密切。复杂意味着要阐明二者之关系,至少需要一本专著。因此,这篇短文只想利用有限的笔墨,简略探讨一下人权教育工作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如何利用伸手可得的媒介,开展有声有色的人权教育。  相似文献   
35.
现代文学史上传播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新诗的建构乃至社团、流派的形成。各种新旧媒介带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在“五四”新文化开创的新文学传播空间中,为新诗的发生、新诗流派的聚集、新诗人的生成以及新诗的普及提供传播途径,从而对新诗的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  相似文献   
36.
《文学概论》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学生方面由于理论思辨的弱化和文学阅读的贫乏而容易产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则容易陷入照本宣科和封闭式的"满堂灌",教学效果往往难以尽如人意.我们以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在教学理念上融入"对话"、"互动"、"文学体验"的元素,尊重文学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现实,利用"传播媒介"包括多媒体、博客等手段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7.
38.
当今Internet的发展相当迅速。如果有一天Internet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Internet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现在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还有必要存在吗?记者的职业内涵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本文将分析并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9.
唐宋榜文考     
榜文是中国古代政令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国家实现对民间社会事务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工具。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早在汉代,肩负信息传播功能的榜文就已经存在。唐宋时期,统治者对榜文的重视与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在制定程序、核准、备案,包括榜文纸张的选定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制度。  相似文献   
40.
传播媒介通过影响我们的交往方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的传播媒介塑造了不同特征的文化,印刷媒介对理性逻辑思维的偏向塑造了阐释性的文化特征,电子媒介的形象化表达塑造了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网络媒介的多媒体交互性塑造了网民狂欢式的去中心化的文化特征。不同传播媒介只是为文化特征的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传播媒介的交替发展并不会使较前传播媒介所塑造的文化特征消亡,当某种传播媒介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时,它所塑造的文化特征也会占据显要位置,其他传播媒介所塑造的文化特征会在其所适用的范围内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