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32.
<正>在国外许多轻松的场合里,总有些人时常起哄,一时兴起请人上台,或是高歌一曲,或是表演拿手才艺。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外籍人士,他们落落大方,都有些不俗才干,都具备在适当场合娱人娱己的能力。然而换作国人,却往往十 相似文献
33.
穆厚琴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8-30,49
"叙事学"是小说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解读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可清晰地发现该散文文本的叙述主体"不再是"余秋雨本人,而是余秋雨对社会文明兴衰的理解和世纪之交世人生活现状与生命状态的真切体味,这也就决定了《千年一叹》的叙述主题是以"救亡"与"启蒙"为目的寻访人类古文明。而在《千年一叹》的叙述话语中,作为其"叙述语"和"转述语"的交替运用,不时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余秋雨则以"导演"的身份走到舞台的中央而直抒胸臆,以他对"文明"思考的叙说来感染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思。 相似文献
34.
王钟陵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1-11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35.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成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汰选,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的因素;余秋雨散文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从而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 相似文献
36.
王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5):80-83
文章主要讨论了余秋雨的《秋雨散文》和素素的“独语东北”系列散文。作者认为,二者在创作题材、思想蕴涵和审美风格等方面,或相映成辉或平分秋色或大异其趣,显示出一种异质互融互衬的和谐美,向我们展示着历史文化散文创作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37.
38.
39.
2007年12月20日下午2时,余秋雨在上海做了一场“旅游的文化使命”为主题的讲座。他用史实故事为听众绘制出了一幅三维中国文化地图。 相似文献
40.
马小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93-97
余秋雨批评现象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坛引人注目的事件,影响之大是因为它凸显了当时知识分子通过文学创作或批评重塑群体文化形象的努力,这一形象内涵主要包括道德理想主义、思考独立性及对现实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弊端也显现了出来:酷评背后的批评学理性缺失,道德拔高造成反求诸己的缺失。余秋雨事件中的种种得失应引起文坛足够的重视,在吸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批评的功能,承担起社会思想与文学审美积极建构的责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