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58篇
社会学   2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古老的中国自公元2世纪起,便有了关于北非西亚即现在所指阿拉伯国家的文字记载。之后有唐代的《经行记》和《酉阳杂俎》,宋代的《清波别志》、《岭外代答》、《诸番志》和《事林广记》,元代的《岛夷志略》和明代《瀛涯胜揽》、《星磋胜揽》、《西洋番国志》等。  相似文献   
52.
原声带     
《东西南北》2014,(16):6-6
曾有外国朋友说怕中国人,问我,你们是不是从大臣到宫女都喜欢搞阴谋,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功夫啊?应该让别人了解我们真正的文化,而不是只演绎宫廷阴谋。——余秋雨谈中国影视剧里的"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53.
论文探讨了《朝花夕拾》开拓的寓沉重于洒脱的艺术风格 ,而《文化苦旅》则主要在两个方面继承并开拓了这一文风 :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的思索和探求。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精英知识群体 (包括作家 )在当代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54.
作为业余散文作者,我对文坛一直关注着。余秋雨先牛足散文浪涛中的高峰之一,引人注目。自从读其《文化苦旅》后,我很钦佩他。尔后三见其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55.
(一)世纪也好年轮也罢迎新送旧,无论喜气洋洋抑或心有戚戚,世纪末年末既然不是尽头,事情就还得往下做,那就少不了清点盘算计较盈亏。家尚需要洒扫庭除,何况是文坛胜业?于是,我们就有了“文学百年回顾”,有了“百年百部小说”,也就有了这一部别致新颖的《齐人物论》(庄周:《齐人物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百年回顾”之类,是潮流兴衰交替的纵观,讲究的是气势气魄,非雄才大略不能办。“百年百部小说”切分得细腻,既考虑题材体裁,又顾及时代地域,因而赢得了广泛的首肯认同。不过,这是一项汇拢大陆、港台及整个海外华界数十位鸿儒硕彦共…  相似文献   
56.
曲慧芳 《阴山学刊》2004,17(1):65-69
秦牧和余秋雨的学者散文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他们的学者散文在文化内涵的展示上,在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指向上以及在对"文以载道"的阐释中,都形成了许多共性和差异,并直接影响了他们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7.
余秋雨的越人气质潜在地契合了散文的内在特质,这成为其成功的基点;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在秋雨散文中体现为史论式大散文的文体建构和“雅俗共赏”的文化建构,契合了世俗审美心理。而其理性精神使秋雨散文提高了品位的同时,也损害了散文的“灵性”特质,最终导致了秋雨散文的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58.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称为“文化散文” ,是因为它充溢着哲人的思辩、学者的睿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尤其在《行者无疆》中 ,废墟作为其特有的审美意象 ,已经从一个个单纯的物质形态成为由人类文明和历史长河不断积淀下来的文化意象 ,成为傲然于物外而又永恒于时空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59.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集,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新形式,并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形成文坛独特的"余秋雨现象".其中一些批评不是过度地吹捧,就是随意地贬损,缺乏深刻有力的论证和独立的价值言说立场."余秋雨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着理论匮乏和批评家队伍媚俗跟风等问题.对此,建构中国文学批评"一体两用"的理论框架并强化批评家的批判意识和独立的理论品格才是解决危机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60.
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文化意蕴上,余氏散文从一而终都灌注着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反思,文人隐忧,精英意识,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氏散文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这可以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以及表现手法上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