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38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53篇 |
劳动科学 | 70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83篇 |
人口学 | 93篇 |
丛书文集 | 937篇 |
理论方法论 | 210篇 |
综合类 | 1766篇 |
社会学 | 242篇 |
统计学 | 2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98篇 |
2022年 | 128篇 |
2021年 | 165篇 |
2020年 | 168篇 |
2019年 | 222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265篇 |
2016年 | 223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201篇 |
2013年 | 150篇 |
2012年 | 235篇 |
2011年 | 247篇 |
2010年 | 219篇 |
2009年 | 228篇 |
2008年 | 259篇 |
2007年 | 192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本文对经典劳动供给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经典劳动供给模型的缺陷,增加了最低必需支出约束变量来改进该模型,在改进模型中,发现了拐点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基本规律.在实证部分利用门槛模型的方法对武汉市农民工的供给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曲线存在拐点.在拐点工资水平下,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工资成反比关系.最后从加大对农民工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等几个方面来为促进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22.
本文在对“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规模与现有经济发展趋势下的就业市场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明确了成都市实现充分就业的难点在于劳动力市场上大量的劳动力供给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为此,较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充分就业的若干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23.
224.
邹松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正在形成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何科学调控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显得尤其重要。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地区之间劳动力的平衡供给和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对缓解正在我国形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5.
《管理世界》2018,(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遵守了"库兹涅茨事实"的规律,但仍呈现出一些独有特点。可发现,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三个典型问题":(1)为什么中国农业、工业劳动力份额不是一直下降、上升,而是呈现出"波浪式"的有升有降特点?(2)为什么中国农业劳动力份额在某些时间段能"企稳回升"?工业劳动力会一部分"逆向"流入农业,而非转型至服务业?(3)为什么中国服务业劳动力份额增速会忽然"降档"?而工业劳动力份额增速会忽然"提档"?本文建立了包含非位似偏好和差别化生产率的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两驾马车"纳入其中,并对其进行需求侧的核算分析。结果发现,"两驾马车"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释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三个典型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两驾马车"依赖度,实现可持续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才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226.
传统经济学关于公共品的讨论集中于提出公共品供给的帕累托效率条件,而现代公共经济学则围绕着各地区间为流动性税基而展开的税收竞争能否保证地方公共品得到有效提供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分析.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发展出一个简洁而又不失一般性的模型,可以利用模型研究流动性、税收竞争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相关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地区间是同质的、且每个地区只能以从源征收的资本税为公共品融资,则地方公共品将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227.
为了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迅速下降的深层原因,本文综合利用各人口、制度、宏观经济等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向量自回归等模型,从同期和滞后两个方面来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制度变革、失业率上升、劳动力供给增加是中国劳动参与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28.
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本质上是由无效供给产生的,重复建设、产品品种少且供给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低劣是形成无效供给的重要因素。为增加有效供给,从而解决经济过剩问题,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29.
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成为最大的发展动力,人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各个行业、地区都在千方百计寻找人才的情况下,人才的有效供给就成为面临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在立足培养自己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外国人才。 相似文献
230.
当前中国以异地化转移的城镇化模式已暴露出众多的问题,这种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要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予以改变。通过对中国第三条农村城镇化道路进行探索可知,以企业战略推动的统筹发展型就地城镇化模式能够弥补前两条道路的不足,可以实现整村、全家同步转移,农民到市民一步的转换,具有多元正效应。在就地转移的第三条道路中,个体的搜寻成本、心理成本、交通成本和住房成本明显低于第二条道路中相应的成本,而生活成本和学习成本则相差不大。将个体劳动供给经典模型进行扩展可知,当工作时间相同时,第三条道路的劳动者个体拥有较高的实际收入和效用水平;从家庭效用模型中也可发现,家庭部门愿意提供的就地转移劳动数量要多于异地转移劳动数量,其更倾向于第三条道路下的就地转移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