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的“形象直觉说”及其与克罗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来源于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他对克罗齐的学术理论,经历了从推崇到怀疑再到批判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一演变过程,显示他逐步摆脱形式派美学的束缚,并对其破绽进行“补苴罅漏”的努力。1949年以后,他的美学思想转向接受马克思主义.既有社会变革而产生的外力推动的影响,其自身的学术取向也具备转变立场的内在潜质。  相似文献   
2.
徐复观认为,史学的价值必须对现实人生和民族文化有所鉴戒。他以心性史观为基础,显扬史家主体意识,认为治史的态度比方法重要。徐复观治史渊源脉络的形成有四方面的因素,对时代学风的反省批评,对熊十力思想的继承与拓展,关注日本汉学界的研究动向及汲取西方史学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的内涵,理论和历史统一是葛兰西的绝时历史主义的本质,"哲学就是历史""哲学就是政治"是历史主义本质的展开.从实践哲学是内在论哲学和自然的历史化两方面说明了实践哲学的问题域是现实历史.通过对布哈林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批判来确立历史主义在实践哲学中的方法论地位.历史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李友梅  汪丹 《学术月刊》2012,(7):156-160
○李老师,您求学与治学的经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而展开的,起初您学习的是语言,但后来为什么转向社会学这个学科?您时常对学生说是"误打误撞"进来的,那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我的求学经历确实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现在想来,我经历了几次人生选择,最终有幸以社会学为毕生事业,也是一种缘分。1973年,我作为外语  相似文献   
5.
克罗齐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有效地处理了"对立面的统一"问题,但由于他未能区分"对立的概念"与"相异的概念"之间的差异,误将"相反的辩证法"运用于"相异的概念"中,最终不仅没有真正实现"对立面的统一",反而重新陷入了二元论的渊薮。克罗齐通过"相异的辩证法"与"相反的辩证法"的区分,将"对立面的统一"与"度的连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对"相反的辩证法"的滥用与误置,而且还将黑格尔的辩证法纳入其精神哲学中,使之重获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克罗齐与苏珊·朗格都赞同艺术是表现性的,但两者又有不同.一般认为,苏珊·朗格的"人类情感说"是对克罗齐"自我表现说"的超越,但本文认为两者关系更为复杂,并试图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来获得对情感表现说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论著<悲剧心理学>从审美经验和具体现象出发,以"心理距离"说为理论支点,立足于心理学和哲学,运用综合、批判和比较的方法,分别探讨了从康德-克罗齐到黑格尔、尼采的各派悲剧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现代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与意大利人本主义美学家克罗齐之间美学关系的三大发展阶段为研究内容,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朱光潜美学与克罗齐美学关系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反映了朱光潜美学由“形象直觉说”向“主客观统一说”,由唯心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发展历程。朱光潜之于克罗齐之间的美学关系经历了推崇、怀疑、批判三大阶段。推崇的原因在于朱光潜青年时期的思想矛盾,传统文化和“多元宇宙观”的相互作用;怀疑的原因在于朱光潜有机整体观念的形成和治学方法的改变;批判的原因则是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变和朱光潜欲突破自身学术矛盾等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表现”学说以后,后世的美学家们对艺术有了飞跃的认识,认为艺术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是一种审美经验。后来有些理论家们以这种理论学说对民族舞剧进行了探讨。许多人认为民族舞剧也不过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总之,表现派美学也好,后来的批评者也好。他们基本上都忽视了民族舞剧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本质特征——生活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如何评价这一变化,成为学者们长期争议的话题.肯定前期创作的学者,多从社会性的层面考量;肯定后期创作的学者,则多从文学性的角度观照.不同视角的切入,极大地拓展了林语堂研究的空间.但考量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否成熟,不能仅依据社会学或文学性的单一尺度,创作风格、思想主张稳定与否都是重要的考察标准.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仍处于“文化认同”的“延展期”,思想尚未稳定,文章论点常来源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名家.及至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在西方文化中发现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并将之与道家文化相融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的口号,开始形成自己鲜明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