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6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9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才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83篇 |
理论方法论 | 57篇 |
综合类 | 331篇 |
社会学 | 14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常志坤先生的牡丹作品,之所以能受到众多人的喜爱,通雅俗之变是其要因之一。雅与俗是艺术的恒久问题,其内涵不只是人们能看得到的画面颜色,更深层次指画家的人文修养,是作品的公共性审美品格。常志坤先生则认为:画牡丹,功力以色彩分,气韵以色彩分,品格以色彩分。他非常讲究用色,在他笔端常用红绿蓝紫,颜色饱满,富丽明亮。 相似文献
102.
郎晓波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5):478-483
结构性与公共性是当前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双重困境,由此形成社会治理理论中“社会管理派”和“社会重建派”的二元分野。如何实现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和基于公民能动的社会自治两者之间的互动衔接也成为社会治理实践的基本内容。社区作为政府纵向科层制管理结构和社会横向开放系统的交点,是社会治理中结构性和公共性张力产生的主要场域,因此,构建有序、自治的社区是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和方式。2013年,杭州市提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三社联动的建设模式,通过“三社联动”架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匹配机制,并以“三社联动”激活公共领域的协商互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03.
一、公共环境艺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具有公共性,与个人、团体、单位的环境艺术相对应,主要是指城市建设中对公共环境和公共建筑进行艺术性的规划设计,在城市开放空间等公共性场所中对具有文化性和美感因素的构筑物、美术品、园林绿地及其他具有美感因素的实用物品的艺术设计和制作。公共环境艺术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规律和特性。 相似文献
104.
陈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89-94
日本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寻求居民·市民参与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时,除了向政府谋求一些必要的政策和活动资源之外,应进一步明确作为社会的志愿者组织等团体的社会功能,培养其密切联系社区,灵活应对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面对现状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从而重新构建居民为主体的互助型公共性社区. 相似文献
105.
吴志琴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5)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公共景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进一步做优做美城市公共景观,避免进入误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环境出发,阐述城市公共景观后续发展的主张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6.
“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UAN Zu-she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公共性是现代公民社会之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具有开放、平等与社群的特性,通过特定共同体成员理性、自觉的交互主体性行为与结构性活动而得以存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集中表现为“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认同的危机。真正为社会所共有、共享的公共性,是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博弈的产物,是确保公众与社会之间关系维系的一种平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呈现为市民/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的分化情形,以社会公正为最高追求的社会公共性理念是否能够得以确立,或者已经确立的社会公共性理念究竟合理化与否等,直接影响着制度创新的理念、路径选择。对公共性的领悟与把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氛围营造中民众心智不断健全、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7.
城市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城市公共需求产生的,其价值属性是"城市公共性"。从公共性的一般内涵出发,结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挖掘城市公共性的内在属性,从而得出城市公共服务应该成为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偏离公共性的现象较多,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分析基础,从公共性的整合、主体自利性和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解释公共服务偏离城市公共性的深层原因。破解公共服务发展难题,就要重塑公共价值理念,揭示公众服务偏好,创新公共利益的整合方式,从而深刻把握公共性,为使公共服务重回城市公共性的价值轨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8.
109.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55-55
苏红、章建石在《江苏高教》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随着理性之光的暗淡和科学技术应用日益失范之弊端的不断显露,后现代的学者动摇了人们曾经引以为荣的、对现代知识理解的狭窄信念,开始重新解释知识的内涵和性质。知识正经历着由“客观性到文化性”、从“普遍性到境遇性”、 相似文献
110.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性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但是这两种组织在提供这些物品和服务时遵循的是不同的作用机制,本文从垄断性、强制性、灵活性、契约、目标导向、资源来源等6个方面,对二者的公共性进行比较.并从合作、冲突、分立三个方面,对这两种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上的相互关系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