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9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81篇
理论方法论   57篇
综合类   330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公共利益:公共政策伦理精神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是为公共所作的政策安排,公共政策必须体现公共性、公正性、合法性的伦理诉求.公共政策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为公共利益而作.公共利益的诉求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正性、合法性,因而是公共政策伦理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3.
杨君 《浙江学刊》2023,(6):72-80
与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步,个体化进程凸显个体面对的不确定性社会以及有风险的人生,社会整合成为重要议题。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以超验共识、物质利益和国族意识为参照来看待和审视现代社会,对于个体化社会新阶段不同文明的特征缺乏全面理解。在个体化背景下,社会整合是指个体关于现代社会的想象,公共性和团结性是个体化社会整合的两种价值取向。前者的社会整合路径表现为具有生活政治特征的公共生活,而后者的社会整合路径表现为以社群生活为主的小共同体生活和基于国家认同的大共同体生活。在比较的意义上,社会整合蕴藏的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构成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内在差异,型塑了中西世界不同的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4.
园林学界对古代是否存在公共性园林一直存有争议,结合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内涵、称谓、功能、来源等相关史料信息,从历史文献研究角度展开分析。论证得出,古代公共性园林是古典园林中的特殊类型,融合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追溯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历史渊源,能够补充、丰富本土古典园林体系,扩展园林史研究范围。从古代公共性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切入,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共性园林,对传承传统文化、重拾文化自信、重振民族精神有着积极意义。最后,古代公共性园林追求高文化与低消耗相结合的简朴生活,满足了基本精神需求还不破坏生态环境,对现阶段环境保护和公共园林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5.
公民或公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目标、提升整体运行水平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现实中对社会管理文化属性认识不足,公民长期作为社会管理对象,被忽略于管理主体之外。公民范畴所具有的实践品格强调公民身份只有在公共交往、社会管理以及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过程中才能实现。社会管理文化指向公共领域的公共性、针对多元异质文化的包容性表明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具有原发性。肯定公民主体地位的社会管理能够给意见、分歧乃至冲突提供交流平台,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共识实现社会管理的良性秩序。  相似文献   
66.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属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具有民族性、政治性与公共性三大属性,其中:民族性是通过发展民族关系、自治机关民族化、自治权以及政府过程等方面反映出来;政治性与民族性结合,在处理民族政治关系和构建民族政治秩序中表现出来;公共性与民族性融合,通过管理主客体、公共权力、价值取向和公共利益等方面体现出来。民族性是最为突出的属性,是政治性、公共性的内核,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属性是民族性、政治性、公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7.
论"服务型政府"的根据、内涵与宗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祖云 《江汉论坛》2005,23(9):66-68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理念,它所要表达与传递的内容,可以从三方面作出解读,即"契约性"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据,"公共性"是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人民性"是服务型政府的宗旨.  相似文献   
68.
袁玉立 《学术界》2005,25(5):27-34
公共性的增长是当代生活世界不可遏止的趋向,是历史由阶级史、民族史进入世界史的标志.我们这个时代只要能称之为具有现代性的事物,同时也被打上公共性的烙印.公共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特点是相融的,它在更为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了当代生活的丰富内容,推进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真理性认识,还从全球化的视角进一步展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公共性本质上是个人性的延伸,是现代性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特征.全球性和现代性视野下的公共性应当走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将因此清晰地认识当代生活世界,丰富我们这个时代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揭示当代世界和历史表象背后深藏的秘密,推动当代人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69.
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把近代以来东亚社会在建立民族国家进程中形成的以“官”为主要承载者的公共性作为东亚公共性的“典型构造”或“旧公共性”的话,那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东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背景,中日两国先后出现的见之于NPO和福利政策的非政府、非市场的“新公共性”诉求,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跨越国境的公共性构建活动,则是一种典型的“新公共性”。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进程,其进一步的成长和推进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东亚在直面公共性问题挑战的同时应努力突破欧美中心主义,充分注意东亚公共性构造转换的一系列特殊的制约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70.
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平日的角度来看,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处于非常状态,带有集体"着魔"的特征.节日以公共的时间和空间为基础,活动过程带有戏剧表演性质.它所追求和创造的,是集体的文化认同、公共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