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92篇
劳动科学   22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55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773篇
理论方法论   130篇
综合类   1078篇
社会学   142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社会法是大陆法系国家学者提出的与公法、私法并列的第三法域。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法学领域,社会法特别是其基本理论问题有很大的争议。通过多角度、广范围的研究,特别是对其研究意义的讨论、现实意义的估价、以及社会中弱势群体保护等问题的具体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社会法和社会法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以便大家对于社会法学理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朱海波认为,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将社会法定位为与公法、私法并列的第三法域;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可以策略性地运用多角度界定的路径,从而分层次、分阶段地促进社会法理论的逐步完善。刘建成认为,可以从社会法学作为反映时代主题的主题性法学、社会法学对多元差异性主体的终极关怀以及作为法哲学、实定法与社会学的交汇点所具有的价值三个角度来揭示社会法学研究的意义,从而为当下的社会法学研究提供一个深层的理性视角。刘伟认为,作为弱势群体的行乞者的问题值得关注,行乞者也必须被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来对待,从而进一步解决对人的尊重和社会进步的矛盾,即正义和效率的矛盾。龚晓洁、杜以芬认为,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探讨社会法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构成了阻碍社会公正实现的障碍,有鉴于市场机制无法自发实现社会公正的缺陷,所以需要社会法的规制。  相似文献   
82.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正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仅包括教育资源投入的地区性差异的客观因素,也包括我国教育伦理制度设计的不公正和某些单位对教育资源的滥用或饱为私囊等主观因素.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我们必须改变和改善我国教育伦理制度设计的不公正,以公正为首要原则规范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同时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另一方面必须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结合彻底扭转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局面.  相似文献   
83.
论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程序公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惩罚犯罪的制度诱因导致了被害人诉讼地位的低下 ,在提升被害人诉讼地位的世界潮流的推动下 ,我国赋予了被害人以当事人的诉讼地位。然而仍然有学者主张被害人的非当事人地位 ,导致这种认识的原因之一是对被害人诉讼地位价值认识的不到位。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程序公正价值的研究应从程序中立性、程序平等性、程序参与性、程序公开性、程序对话性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4.
加快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任务和要求。一直以来,对于“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关学术研究占据了社会保障学科理论发展的主流,并且对我国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调整起到了有力的辅助作用。但与此同时,相对于社会保障学科在制度优化选择和模型效率运行问题上受到的重视,则就我国发展进程中对社保制度改革目的的深化,即实现社会保障的全民公正性问题如具体的内容意义等方面,其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忽视甚至弱化。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实践发展的现实,重审以反思当前的国家现实及发展状况,进一步明确当前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预期公正目标,并提出相关理论方面的意见思路。  相似文献   
85.
由于参与水污染治理与水源地保护的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话语权力与利益诉求的不对等,水源保护地的村民不仅被贴上"水体环境污染者"的标签,承担起水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的责任,而且还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利益受损,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库区水污染治理处于一种环境不公正的失序状态。研究认为,以"人水和谐"为特征的环境利益共享不仅是实践环境公正的有效手段,而且还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实现。然而,长效机制的建立还有待于进行包括水权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6.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内容。实体公正具有认识上的抽象性、模糊性和评判标准上的多元性的特点;程序公正具有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司法活动的生命,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途径,提高法官素质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条件,完善监督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  相似文献   
87.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开始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个群体中,进城农民工的弱势状况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因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弱势化的程度上,他们都已经成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主体。这个群体是怎样产生的;其弱势化的程度如何;造成其弱势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种程度和原因,我们对其弱势状况又应做出怎样的判断,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8.
农民合作:客观必要牲、主观选择性与国家介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困境,使农民合作具备了客观必要性,然而由于制度运行成本高昂、农村精英流失与权威缺失、农民自身素质与传统因素制约、以及农民特殊的比较选择公正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理性农民却更多地选择不合作。这样,客观必要性与主观选择性碰撞中就产生了理性农民的“主客观选择悖论”。农民合作的历史告戒我们,要使悖论状态中的农民走向合作,就离不开国家力量的强有力介入。只有国家从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才能使农民合作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89.
公正作为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性就是品质。亚里士多德把公正德性定义为公正品质,认为它是公民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事情的品质。公正德性是一种个体德性,但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德性,因此可以称之为“非个体的个体德性”。把公正解释为介于纯粹利他主义和纯粹利己主义之间的品德是错误的。罗尔斯的公正理论视正义为制度的首要价值,对亚里士多德作为德性的公正提出挑战,同样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0.
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的学者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提出道德学说应是研究如何配享幸福,即研究幸福的合理条件。这里从个人德性的完善和公正的社会制度两方面入手,论述现代人实现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完善的个人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外在条件,只有二者统一,人们才能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