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2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317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88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1286篇
理论方法论   224篇
综合类   2501篇
社会学   395篇
统计学   5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90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439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01.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2,(6):120-122,126
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目标。柏拉图运用理念论设计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拉伯雷把这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理解为尽善尽美的人,近代启蒙运动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一种理性的人,马克思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克服了异化的、个性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这是一个调节性的理念。它为人类实践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模型。  相似文献   
802.
高瑞泉 《学术界》2024,(1):5-21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解读《新民说》,不宜纠缠于表述之欠周延甚或前后扞格,而可悬置系统哲学的框架,以观念史的方式钩玄提要。“新民”的历史形态是由“臣民”变为“国民”或“人民”,在道德界则应超出“私德”扩展“公德”。真正把握其“公德”观念,需要对“德”有逸出一般行为规范的界定,明确其包含“品性”“德行”和“行动”及其“力量”之复合意义;在此基础上会看清梁启超所谓“公德”实际上包含了一个观念群,它们由五对相反相成的观念绾合而成,涉及到形上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诸学科,对它们作辩证综合方才能描绘出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型理想人格,汲取其对于我们今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03.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篇目,从异化的人到人本性的复归是该篇的主旨。异化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是私有财产最核心的本质;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向人本性的复归。该篇中的“社会主义”可以理解为“作为对人本质占有的积极的自我意识”,它自觉地主导着人的解放和复原向终极发展。上述观点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04.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11,27(3):27-31
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诉求主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在当代中国,这一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011年两会描绘了"幸福中国"的美好图景,而民生是这一美好图景的原色和底色。党的十七大以来,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当代中国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重心。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生问题,需要各项切实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更需要学理层面的理论关切。民生关涉人的生计、生活以及发展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的民生问题,譬如,民生资源分配中的公正问题、国民生活幸福感问题、人的生存尊严问题等,即构成民生伦理的应有和基本的问题。开展并深化民生伦理问题的研究,对切实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促进伦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科价值。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为了推进对民生以及民生伦理问题的关注,我们组织了一组相关文稿。本组文稿既有对民生伦理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分析,也有从制度层面对民生伦理问题解决的深层思考,同时还有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有关问题,对民生伦理的思索。期望这组文稿对民生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5.
张灯  庄青青 《创新》2016,(6):61-67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社会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离不开主体前提、物质前提、交往前提。当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中国最大的现实,共产主义现实运动在中国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的是一种现实运动,这种现实运动必须实现六个超越,即超越分工、阶级、异化、私有、地域、劳动,才能走向共产主义。因此,在研究共产主义的时候,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又要不断超越现实,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806.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诗学观来看,朱熹融诗教于诗情,笃实守正,而陆九渊倡扬诗学个性,宽容新变,这与心性论的二元、一元划分不无关联;在以诗论道的层面,朱陆论学诗的内容则直接反映了读书穷理与务立本心的工夫论鸿沟.此外,朱陆诗歌美学对于儒家理想典范人格的推崇重点不同,也显示出朱陆德性践履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807.
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几点措施,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08.
吴莉是南昌市实验中学的一名教师。她如今是江西省教育学会会员、南昌市美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她还获得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南昌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在十多年的美术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学竞赛曾获得全国、省、币级一等奖。用她的话说:"教育是我的事业,艺术更是我追求的理想,是它让我享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1年她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进修考核,并顺利成为研修班的成员。近半年,她在央美画画、听讲座、上图书馆、看画展、陕北写生、组织参与798  相似文献   
809.
新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高校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做成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篇论文结合召开的十八大精神,就当代中国高校中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进行思考和提出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10.
经历了血雨腥风,魏晋南北朝的文士们完成了从积极参与到达观随遇,从人世的失落到山水的逍遥之转移。宗炳论山水时的"坐究四荒"其实质就是以玄对山水,即以超越于世俗之上的虚静之心对山水。而唐王朝的盛世强音,呼唤着士人们纷纷从山林走向朝堂。宋代更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身居庙堂的文人士大夫前所未有的多。这导致一种普遍的审美立场的转变。从宗炳的"坐究四荒"到郭熙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反映了山水画的审美从隐逸立场到士大夫立场的转变。相应地,山水画追求的理想意境也从"无人之野"转向"可居、可游"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