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当代人间佛教是与《维摩诘经》、禅宗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自太虚大师倡导以来,因其契理契机,已经成为当今佛教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思潮。文章依据《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思想,详细阐释了佛本与人本、神圣与世俗、超越性与人间性等当今佛教的重要问题,消解了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认为佛教理论并非二元对立的矛盾性结构,而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融性体系。  相似文献   
32.
孔子的思想在晚年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变化 ,即由早年的积极入世变为悲观厌世 ,甚至一度萌发了遁世幽隐、寻找海上仙山的念头。这从《论语》的“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等章中可略窥一斑。本文试对孔子晚年的出世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3.
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有别于佛教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是一种入世而非出世的人生观。老子的人生观在形式上与儒家致用求治、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也不尽相同,是一种源于自然辩证法的"无为"人生观。总体来看,老子的人生观体现了老子对个体生命及其个体性的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34.
黎鲜 《广西社会科学》2004,(11):125-127
马致远的《陈抟高卧》有着浓厚的道教思想 ,道士陈抟强烈的神仙归隐之心即是一个重要体现 ,这也是作者马致远心灵的外化。仙隐有出世之意 ,却并非意味着脱离社会 ,陈抟仍是有入世心念的 ,二者形成矛盾。  相似文献   
35.
试图通过对美国无冕桂冠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雪夜林边停》及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这两首诗词中境界的比较,来探询创作过程中这两位诗(词)人与自己作品中意象的不同的审美距离,从而再现带有基督教信仰痕迹的《雪夜林边停》中的入世观及带有道教信仰色彩的《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中的出世观,进而对弗洛斯特与王国维这两位几乎是同时代但却处于不同国度的诗人的尘世理想的差异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36.
种姓歧视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来源于奴隶社会的种族征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制度,在现代印度,尽管已经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由于印度教的深刻影响,种姓不平等仍广泛存在于印度社会,成为影响印度社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37.
《红楼梦》历史文化精神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关于《红楼梦》精神主题的争论,二百余年以来从未间断。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光华映照之下,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文化的比较之中,《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将继续为红学研究提供诠释空间与意义场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部"家传"、"国史"、"拟《春秋》"三位一体的"今古未有之奇书",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之文本象征;以"三科九旨"为理论支柱的《春秋》大义,已然成为《红楼梦》全书之精神主旨。如果说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衰落、入世与出世,是其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文化主题,向往天下化成,期望万世太平,关注现实人生,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  相似文献   
38.
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古灵宝经”分为“元始旧经”和“新经”两部分.中外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新经”的出世要比“元始旧经”晚.近年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对“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的判定,是国际学术界进行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它既关系到对古灵宝经文本的解读和基本教义思想的把握,亦关系到对中古道教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不同阐释.通过考察两部“新经”,并从道教文献学和道教教义思想的传承等方面,对“新经”与“元始旧经”的出世先后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更加具体的考察,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在中古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古灵宝经“新经”创作并披露于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9.
背负文学盛名的李叔同,踏进释门后,成为淄素共仰的高僧大德。此间文学进阶的深浅一直牵动着广大读者、偌多信众。法师佛门文学物事,似少专门肃整的研究。教人欣喜的是,出世的法师仍是诗家意气、诗家做派、诗家风范,"有情"宛在。法师"以戒为师"的行持,更趣近文学艺术的同情,"心比平时灵敏,颇有文思",且"妙思泉涌",可"信手挥写"。文学爱惜生命,回护朴初,同情卑弱,右袒不幸的根本属性,因生活中的自戒自律而得以保障。法师诠解佛教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学,"独未"说其非艺术,甚至迳称"佛门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释门24年的文学追询达到痴迷之境,之于文学艺术的生命价值,亦悟到"随时新"的命意,当法师"悲欣交集"时际,留给后人的是生的鼓舞,这安详宁静的力量,默如雷霆。同时刻的文学传达:"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令人期待既久的文学胜境。  相似文献   
40.
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古灵宝经”分为“元始旧经”和“新经”两部分。中外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新经”的出世要比“元始旧经”晚。近年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对“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的判定,是国际学术界进行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它既关系到对古灵宝经文本的解读和基本教义思想的把握,亦关系到对中古道教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不同阐释。通过考察两部“新经”,并从道教文献学和道教教义思想的传承等方面,对“新经”与“元始旧经”的出世先后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更加具体的考察,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在中古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古灵宝经“新经”创作并披露于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