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郎松雪 《北方论丛》2022,(3):131-135
刘向《说苑》早在飞鸟奈良时代就传入日本,作为贵族学习、日讲经筵的重要书籍之一,至今已有近1400历史。日本馆藏刘向《说苑》的《群书治要》中的版本、《历代故事》中的版本是中国国内没有的,明刻楚府本、永乐丙申本、何本、程本等为国内善本,还有日本人关嘉《说苑纂注》、桃源藏《说苑考》等专书研究著述,这些材料一方面使得《说苑》珍贵版本得以保存,另一方面有益于补充了中国国内刘向《说苑》研究。  相似文献   
52.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9,(3):154-157
孟姜女形象特征及故事主干情节直接来源于刘向<列女传>卷四<贞顺传·齐杞梁妻>.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考证对比<左传>、<礼记>、<孟子>、<韩诗外传>的相关记载,我们发现杞梁妻哭城与自尽的实质并非是守礼、贞烈.其贞义形象体现父权文化的女性价值取向与男性对女人的伦理期望,被当作教化女性的楷模,用以宣扬社会伦理.列女被视作烈女,悲愤、绝望被贞义的表象掩藏,演变成后世文学的孟姜女故事.  相似文献   
53.
《说苑》政治思想的总体特征可概括为理想与现实的间杂与调和,表现为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道法现实主义思想的互补,德与福、道与势、义与利的调和,以及君臣关系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54.
清以前,无人怀疑过刘向《列子叙录》为伪作,康熙年间,姚际恒怀疑《列子叙录》非刘向所作,以后持此观点的还有马叙伦、顾实、吕思勉、陈旦。经一一考证,以上五家的怀疑,或是只凭想当然的猜测,或是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理由不能成立。将《列子叙录》放在刘向奉旨校理群书的背景上,放在刘向的学术思想、学识功力上及《列子叙录》与《列子》书的关系上,实事求是地考核,正确的结论应该是、也只能是:刘向的《列子叙录》绝非伪作。  相似文献   
55.
刘向在《说苑》一书中阐述了“质”与“文”的关系,包括以质为本以文为调节、先质而后文、抑制文而推崇质、文质互相配合不可偏废等。“反质”意味着回归事物的本质,力戒奢侈淫靡,做到质朴节俭。“反质”思想是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儒家所倡导的“文质彬彬”治国理念一脉相承。“反质”思想中包含的民本思想、禁欲戒奢、以身作则、敢于进谏、尊贤礼士、重在实践等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当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
刘向、歆父子校书之分职,与《别录》、《七略》所分六略,除《六艺略》外,一一对应。从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的旧六艺,发展为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内容的新六艺,孔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六艺略》之得名,正在于对六经教化功能的强调,并体现了刘氏父子对旧王官之学的传承,以及建构郡县制帝国学术体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57.
刘向是西汉成帝以前几乎所有中国典籍的经眼人和整理者,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大枢纽,探讨其治学特点,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古代学术的特质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其治学特点有五:宽广开阔的治学领域;服务政治的治学宗旨;尊经崇儒的治学倾向;以史为据的治学方法;以类相从的治学思路。  相似文献   
58.
刘向父子是西汉著名的通儒、文献目录学家,他们在学术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的目录学著作——《别录》《七略》。成帝河平三年,刘向受诏主持校理皇家图书。《汉书.楚元王传》曰:"上(成帝)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向死后,歆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这是汉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整理活动,产生了我国最早的  相似文献   
59.
《汉书·艺文志》为何不录《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探讨《汉书.艺文志》为何没有著录《楚辞》入手,梳理了《楚辞》一书的结集过程,探讨了《别录》与《楚辞》二书完成时间的先后,认为刘向写《别录》在先,结集《楚辞》在后,所以《别录》中没有收录《楚辞》,班固因袭《七略》既成体例,故不录入。  相似文献   
60.
〗《礼记·乐记》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有子夏、公孙尼子、刘德、刘向诸说,近代以来争论尤为激烈。《乐记》部分章节与《荀子·乐论》高度相似,于是又有《乐记》抄袭《乐论》和《乐论》抄袭《乐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而就现有文献考察,汉人《礼记》绝非《大戴记》和《小戴记》两种,今传本《乐记》则是《小戴记》中所保留之《乐记》,而非刘德等所撰24卷本《王禹记》或刘向校定23卷中秘书本《乐记》一部分。《荀子》之书为刘向所编定,《小戴记》也为刘向所校定,均依据原始文献,未曾篡改。大、小戴之师后仓乃“荀卿之支与余裔”,《乐论》并非荀子手著专论,而是荀子后学记述荀子论乐之语,包括古事与古言,以批判墨子的非乐思想;《乐记》也是荀子后学所记先师论乐之语,以阐述儒家乐学理论,同样包括古事与古言,它们之间同源异流,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后人是此非彼,强分轩轾,并无必要。还原《乐论》和《乐记》的成书情况,战国末年的荀子当为始作俑者,而文本写定则是荀子后学所为。将儒家形成系统的乐学理论归功于荀子学派,符合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