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刘向《列女传》可知汉代婚姻女性在夫家扮演了三种不同角色:为人妻的贞顺、为人母的才德和对公婆的孝敬。刘向明确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使命与责任,提出了贞、才、德、孝的角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庭和谐、子女成长和社会稳定。但他男尊女卑的主导思想,过分强调了女性单方面的责任和规范,给后世婚姻中的女性套上了一道残酷的思想枷锁。  相似文献   
82.
西汉刘向所撰《列女传》依托人物事迹宣扬妇德的编撰体例开创了人物故事型女训的先河,据考证,《列女传》成书于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在唐代传入日本。平安时代(即贞观末年至元庆元年间),阳成天皇的文学侍读藤原佐世奉敕整理编撰《本朝见在书目录》一书。在其《廿杂传家》中记  相似文献   
83.
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和儒士曾一度受压抑和贬斥。面对这种现象,刘向自觉地继承和维护先秦儒家思想,并以诸子之学丰富儒家思想,在儒学指向上不仅继承荀子重视事功的“外王”之学,而且以敬、谦、廉、诚等思想丰富孔子、孟子提倡的“内圣”之学,为儒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4.
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的古籍编校与整理,对汉代以前学术思想传播、古籍流传和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后人得见周代及先秦诸子学说之大全;在点校整理基础上所形成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目录学著作《七略》和古籍提要文集《别录》,开创了历史文献整理方法的先河,尤其是新创立的图书六分法,对以后四分法的出现起到启迪和助生作用。  相似文献   
85.
许富宏 《云梦学刊》2008,29(1):47-50
屈原<九歌>所祀之"太一"称谓前应无"东皇";西汉武帝之后太一之祠的方位在不断变化.从武帝时开始的东南方,然后到西北方;成帝时或在长安南方,或在西北方,其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在"阳位"祭祀,祭祀太一都与"阳"有关;"东皇"也是在阳位享祠;"东皇太一"名称当是汉代人据汉祠太一的方位所加,始作俑者当是刘向.  相似文献   
86.
汉代刘向作为博学通儒,其经学诠释有其自身特点。从解经方法看,刘向经学表现出以类相从的独特诠释方式;从涵摄内容看,刘向经学具有以经统子的经子圆融导向;从解经旨趣看,刘向经学体现着以义行之的通经致用立场。与西汉宣、元、成时期经学门户林立相对,刘向经学具有强烈的圆经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7.
鉴于卫宣姜改嫁卫宣公、昭伯上烝宣姜是齐卫两国政治媾和的结果,卫宣姜谗杀卫太子伋、卫宣姜少子朔趁机夺取君位符合我国古代宫廷争斗的套路,双方军事实力悬殊是狄人攻破卫国的主要原因.卫宣姜儿女中不肖子、昏庸之君(卫惠公)所占比例小,而社稷之主(卫文公)和巾帼英雄(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所占比例大为客观事实.最终得出"卫宣姜并非红颜祸水"的结论.  相似文献   
88.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中,有“刘向父子巩固儒家正统地位的教育思想”一节,本文作为对它的补论,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1刘向所倡导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2刘向提出的人性论及其建立在人性论、人生哲学基础上的学习观。行文中对《通史》的不妥之处也附带作了一些订正。  相似文献   
89.
刘向、刘歆父子开创性地编纂群书提要目录《别录》和群书分类目录《七略》两部著作,全面梳理和分析了皇室收藏的春秋战国至秦汉年间的文献典籍,奠定了西汉王朝学术谱系的基本框架,其建构理路遵循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海纳诸子于经学、坚持古文经学立场的原则,体现了作者学术服务于政治的儒家经学观。  相似文献   
90.
楚辞名称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之名不见于先秦,首见于<史记>,但汉人辞、赋混称,模糊了楚辞与汉赋的文体差异,其后,治丝益棼.又由于刘向、王逸在编注<楚辞>时,都把自己的作品列入<楚辞>集,致使其篇目取舍缺乏客观标准,出现畸窄、畸宽两个极端.本文对导致混乱的诸多现象予以澄清,对"楚辞"的文体辨析、<楚辞>书名的内涵边界及作品归属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