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成良 《山西老年》2009,(7):17-17
作为一个优秀的地方剧种——武乡秧歌,与当地的百姓紧紧相连。而作为武乡秧歌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娥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成长,深深地扎根于老区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22.
湖南影戏的历史最晚可以溯至明末清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湖南境内发起的对雕制影人材料以及取影光源的改革,对新中国的影戏产生了重要影响。湖南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它衰微了,成了一个濒危剧种。  相似文献   
23.
怀梆是河南梆戏中一个较古老的剧种 ,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 ,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4.
元末明初,瑞安高明著《琵琶记》,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许,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该剧自问世之后就风行海内,甚至达到了"几半天下"的盛况,明人胡应麟记载说"每奏一剧,穷夕彻旦"。此剧经过改编,长期流传在各地舞台,至今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成为温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为什么?本文试作解读。  相似文献   
25.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艺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浑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它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形式,如壁画、石刻、戏曲、音乐等,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皮影戏是艺人们随着歌唱和音乐伴奏,用手杆操作影人通过灯光的透射,将其映现在屏幕上的一种戏曲表现形式。所以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  相似文献   
26.
《中外书摘》2009,(9):33-36
身怀六甲惨遭横祸 在湖北省仙桃农村,美丽漂亮的熊丽,身为一名花鼓戏(当地剧种)演员的她,在剧团里充当着当家花旦的角色,在民间可谓是广受欢迎。某年的12月27日,熊丽的剧团去了荒湖农场演出,那天,已经有6个月身孕的她并没有担任主角。不过,观众们却偏偏只认熊丽,熊丽并不想让大家失望,于是,她挺着个大肚子,还是登了台。在宽大戏袍的修掩下。  相似文献   
27.
北京京剧院成立30多年来,一直广纳贤才,从各个地方吸收来不少京剧人才,如来自湖北京剧院的张慧芳、青海京剧团的黄彦忠、北方昆曲剧院的张馨月。京剧本不是北京本土的剧种,它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清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多个剧种相互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28.
敏彦 《老友》2010,(10):69-69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相似文献   
29.
孝义碗碗腔     
太新 《山西老年》2013,(12):50-50
孝义碗碗腔是流传于山西省孝义市的一个地方剧种,是在孝义民间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又因是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显影,故又称“月调”“影调”“纱窗腔”。  相似文献   
30.
美源 《山西老年》2013,(8):50-50
朔州大秧歌是流行于朔州、山阴、平鲁、应县、左云等地的戏曲剧种。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据考证,大秧歌作为一个剧种,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